第七百七十三章 那偽後不錯

“前明崇禎元年,後金兵大破林丹汗於錫爾哈、錫伯圖、英湯圖一帶,林丹汗勢力被逐出西遼河流域。崇禎五年,後金主洪太會同歸附的漠南蒙古各部大舉進攻林丹汗。後金軍冒雨西進,越興安嶺至達勒鄂漠。林丹汗不意敵軍突至,渡上都河西奔,部眾沿途散走十之七八。

後林丹汗逃至喀喇莽乃,聞追軍將至,倉猝走歸化城,又西渡黃河而南。後金軍在追擊中飛騎散發布告,瓦解察哈爾部眾。洪太進歸化城後,兵騎四出,俘獲甚眾,土默特余部亦降於後金……”

大順行營監國禦帳中,正在進行每日長達一個時辰的“國事召講”。

這個“國事召講”實際是明代經筵制度的一種延續,乃是禮政府尚書鞏焴及吏政府尚書宋企郊二人再三奏請,陸四這才命於行營開設的。

兩位政府尚書都是前明進士出身,可能是認為大順現在已經統一北方,並且出兵塞外,已具正統王朝基礎,而無論朝中還是軍中卻多有“流寇”習氣,諸多典章不規範,武風嚴重,文氣孱弱,此不符新王朝氣象,因此希望通過重設經筵,使大順朝漸漸向正統王朝轉變。

只是讓二位尚書沒有想到的是,監國納是納了他們的奏請,然而所講卻不大同。

明代經筵所講多為儒家經典,即以四書五經為基礎教材,以《大學衍義》、《貞觀政要》、《帝鑒圖說》、《通鑒綱目》等書為輔材,鞏、宋二人也是想讓大順的經筵繼續沿用明制。然而經筵真開後,二位尚書卻發現監國竟是不令講儒家經典,反而諭令國事召講只說兩事,即國事、軍事。

羽林軍將領樊霸為此笑道:“吊大褂子盡想好事,尚書尚書還不如上樹。”

今日主講的是兵政府尚書陸之祺,其是“命題講”,因為昨日他便接到今日召講題為“蒙古事”。

蒙古帝國的過去,陸四多半是了解的,但於近百年來蒙古之變化,以及現在蒙古之情況,卻是不甚清楚,而大順在平定西北之後必然會面臨南、北兩線問題,南線問題他不擔心,北線問題卻是要多多知曉才好。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故開此命題講,要那陸之祺為其講百年蒙古史。

參加國事召講的還有第二軍提督劉體純、吏政府尚書宋企郊、兵政府侍郎賈漢復、剛剛奉諭前來行營敘職的甘陜總督孟喬芳,從前線趕來的第九軍提督李成棟、李元胤、耿繼茂等將領,另外有前西營戶部尚書王國寧、禮部尚書吳繼善、吏部尚書胡默等共三十余人。

其中吳繼善同胡默都是於鳳翔被順軍俘虜,暫在行營聽侯並無差遣。王國寧則是剛剛護送大西皇後楊氏前來行營,屬於“送婚使”。

已為大順韓國公的孫可望並不曾前去拜見楊氏,對於楊氏自己選擇改嫁一事,孫可望雖心中別扭,但也沒有因此生出芥蒂。

誠如陸四所言,這位大西的東府爺雄心不再。

“歸化?”

陸四頓住,這個地名他耳熟。

陸之祺忙道:“歸化城便是前明隆慶年間,駐牧於土默川的阿勒坦汗仿蒙元大都,於大青山之陽,黃河之深所建之城。城建好之後,阿勒坦汗向明朝請賜名,隆慶皇帝特以歸化賜之。”

“應該是在這裏了。”

帳中另有兩張大桌拼湊在一起,桌上又沙、糯米、粘土制成巨幅山川地圖。此是孫可望所置,因其精於制圖,陜西巡撫張國柱曾密奏可望繪圖極為講究,聚米為山,了如指掌,攻守占據,實是不可多得良帥。

陸四對孫可望的本事也是肚中有數的,故而也讓其發揮特長,幹起了賈漢復之前幹過的參軍(參謀)一事。

如此既顯他大順監國對孫可望的重視,也能讓孫可望發揮生平所長,為大順發光發熱。

孫可望長棍所指之處,陸四瞧過去看了眼,微微點頭,不出意外的話這個歸化城就是他前世的呼和浩特——青色之城了。

“此地占據山川地形之勢,我大順將來務必要收回。”

陸四從袋中摸出煙來。

侄孫義良那邊則將早已拆開的幾包煙取出,一一散給在場文武眾人。

有抽的,有不抽的。

主講的兵政府尚書陸之祺同吏政府尚書宋企郊見狀,眉頭微皺,無它,這煙氣騰騰的,沒半點皇家氣派,倒像是草寇開會,與經筵肅穆莊嚴完全不搭邊。

可監國生性如此,二尚書也不好多說什麽,只能尋思“緩圖”。

甘陜總督孟喬芳熟絡接過煙,在桌上輕輕叩了一叩,再用火折點上。西營那三位歸降尚書都是拘束,婉拒監國賜煙。

孫可望沒接,但他抽的是自己的大煙袋。早年間隨義父征戰,大西軍的幾個“王子”們都喜歡抽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