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章 天下人不如陸闖王

孫可望歸降是件大事,因為這位平東將軍關系安西將軍能否也來降。

因此陸四十分重視,立命召集群臣商議可望來降之事。

文武聽聞可望於花馬池歸降大順,皆是振奮,齊向監國賀喜。

但在如何安置孫可望的問題上,大順政權的文武卻出現兩種不同意見。

首先,文武眾人都認為當優待孫可望,但在如何個優待法上面,卻是各執一辭。

劉體純、賈漢復等人主張將孫可望同艾能奇、劉文秀等同對待,即封其為侯,但能否為實侯,卻要看其能否助大順勸降招來李定國。若不能,則連侯爵也不給,將其押往北京連同妻子看管,日後也是以布衣對待。

原因是孫可望冥頑不靈,屢次抗拒大順招撫,致使戰事拖延,官兵死難,其最後也是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下才降的大順,所以,孫可望若不能勸來李定國將功贖罪,大順依舊給其高位,於大順死難將士是極為不公的。

“臣記得前番監國諭令各省諸軍,西營官兵凡戰前來降者,封賞優待。凡戰後力不能戰者再來降者,一律不赦。今何以孫可望倒能破例的!照我說,監國既有諭旨,便當依諭旨行事,不可食言於天下!”

反對優待孫可望意見最強烈的是第二軍的新任鎮帥,原西路軍將領馬騰雲。

第二軍原先的建制是辛思忠的第十一鎮、趙忠義的第十二鎮,這兩鎮也是集合西路軍騎兵及原淮軍入陜精銳編成的主力。

只如今第十一鎮在辛思忠的帶領下已經擴編為暫編第一軍,第十二鎮也在趙忠義的帶領下擴編為暫編第二軍,因此第二軍提督劉體純實際能夠指揮的兵馬不足四千人。

為此,行營抽調原潼關總兵胡守龍部、神木副將王永強部補充第二軍,又將在武功俘虜的兩萬余西軍降卒補入,雖然戰鬥力相較從前第二軍明顯降低,但所擁有的建制鎮卻變成了三個。

三位鎮帥分別是馬騰雲、李友、胡守龍。

第二軍新編之後也是一直隨行營活動,在外界看來倒像是禦林軍般。

三位鎮帥,除胡守龍是道人出身,馬騰雲同李友都是順軍老將,馬騰雲擅攻,當年也是力破孫傳庭的功臣。李友曾隨袁宗第、白鳴鶴等人往山東送婚,算是翠微公主的“嫁妝”,後來奉監國之命曾往西路軍傳信。

馬騰雲將監國諭令拿出來說事,且諸將聯想當下實際情況,倒是有大半人都不贊成優待孫可望,尤其是給其封侯。

“可望雖敗將,於西北卻仍當兩個軍。”

禮政府尚書鞏焴、吏政府尚書宋企郊等人出於西北尚有不少西軍殘余活動,從政治角度及西北長治久安考慮,認為必須對孫可望優待,且不當使孫可望居於艾能奇、劉文秀二侯之下。

原因有三。

第一是孫可望於西營威望高於其他三將軍,現在來降冒然將其置於已被封侯的艾能奇同劉文秀之下,勢必會讓孫可望心生芥蒂,不利對孫的安撫。

第二,李定國能否來降全系可望一身,要是可望因為大順的冷遇而不願出力勸降定國,則雙方難免一戰,徒增死傷。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孫可望是張獻忠實際的太子繼承人,既然大順大西同源,監國也多次諭令天下善待西營文武,那麽對於孫可望這個西營第一人又豈能隨意對待。

“西軍數十萬眾新降,人心各異,若我大順不能善待可望,恐生隱患。故臣等以為當授可望郡王,以體現大順朝對西營的厚重,如此於我大順治理西北也大有好處。”

鞏焴直接提出當封王。

馬騰雲聽後立時不滿,嗤道:“老先生糊塗了,他孫可望若能為王,我大順王爵豈不是如白菜一般了!”

劉體純、賈漢復、李友等人也無法接受孫可望封王,一片嘩然。也不能怪他們不滿,實是一個戰敗降將也能為大順郡王,真是叫人無法接受。

須知,大順如今除了監國外,還沒有王爵呢!(這些人尚不知監國於北京時,已命左輔顧君恩擬定順爵封賞,定李過為晉親王、陸廣遠為楚親王。又定四大國公、十二侯爺初封)

文武贊成反對者交鋒激烈。

陸四的意見是孫可望是要優待的,但是給其封王卻不太合適。先前他命人勸降孫可望時是給出郡王待遇,然那時孫可望手握重兵與現在妻子官丁兩百余人不可同日而語。

但將孫可望擺於艾能奇、劉文秀之下也不好,畢竟孫可望於西軍的影響力擺在那,再者人家張獻忠活的時候都說過只要他陸文宗來投,不吝順親王之封。如今輪到他陸文宗得勢,怎麽也要給八大王繼承人一個說得過去的待遇才行。

思來想去,陸四決意授孫可望韓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