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九章 請典史出山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裏江山。”

——南明抗清三公閻應元、陳明遇、馮厚墩。

……

自兩年前奉命潛往江南從事情報工作以來,高武還是頭一次收到監國的親筆手諭。

這封手諭與從前高武收到由揚州轉來的若幹行營公文不同,上面沒有任何指示,只有三個人名。

分別是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

這三個人名讓高武好一陣納悶,其讓專門負責調查明朝官員的二局再三調查之後,才曉得這三人竟然都在一個地方——江陰。

並且這三人都有一個特征,那便是名不經傳,是屬於連二局這個專門調查明朝官員底細的機構都懶得理會的存在。

實在是太沒有名氣了。

其中閻應元乃是北直隸通州人,舉人出身,崇禎末年出任江陰典史,曾領兵抗拒海寇顧三麻子。

北京淪陷,弘光朝立後,吏部調閻應元轉任廣東英德縣為主薄,然閻母病重,且南下道路堵塞,故閻應元未能前往廣東上任,全家就在江陰城外的砂山腳下散居,生活也是相當貧苦。

陳明遇者,現任江陰典史,本是浙江上虞人,來江陰上任前並無什麽名聲,據說連舉人都不是,只是一個有秀才功名的生員。能來江陰出任典史,還是其家出錢打點的結果。

馮厚墩,常州金壇人,崇禎十六年為江陰訓導,現仍為原職。

三人官職,無論典史還是訓導,都是不入流的小官。曲史主掌縣中緝捕、監獄事;訓導則為縣學教諭副手,協助教諭管理生員而矣。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這三人都沒有拉攏價值,而之前高武負責的情報體系重點關注及拉攏收買的要不就是手握實權的官員,要麽就是江南有名聲的士子,因此對這種不入流的小官是壓根不接觸。

因為,這種不入流的小官對局勢根本無助。

不曾想,遠在千裏之外的監國卻對三個不入流的小官吏無比重視,且親筆題寫三人姓名交間道快馬專人送達。

這可是高武收到的第一封監國親諭,哪裏敢怠慢,立時便帶人趕往江陰。

江陰這地方,高武是很熟悉的,因為他曾在這個地方活動了好幾個月。不僅是幫助“削鼻班”在江陰開設分壇,架構組織力量,還一手推動江南大奴變導火索的徐有量造反。

為了扶持徐有量部,高武可是厚著臉皮向江北的程、沈二帥要了不少軍械物資。

徐有量聚眾起事後先殺了主家滿門,之後就在高武這個“高二爺”的支持下率部圍攻縣衙。

事起倉促,明朝任命的江陰知縣林之驥被嚇得翻墻逃脫趕往常州府報訊求援。

常州知府宗灝聞訊大驚,急派兵丁300人趕來江陰鎮壓奴變。

雖說常州派來的官兵人數不多,但徐有量麾下都是沒有臨陣經驗的奴仆,讓他們糾合在一起殺主家,分財富,圍縣衙可以,真拉出去同官兵對戰卻是半點把握也沒有。

徐有量也覺打不過官兵,所以想率部坐船投奔江北。關鍵時候,高武不得不親自上陣,帶領他從各“削鼻班”分壇調來的百余好漢“裹挾”徐有量部出城對決常州官兵。

高二爺和總壇好漢們的“助拳”讓徐有量勇氣大振,其部幾百奴軍也叫煽動得熱血沸騰。

最終在高武的部署下,奴軍於江陰城外的秦望山設伏一舉全殲那三百常州官兵,此戰不僅讓徐有量的奴軍聲勢大振,也讓常州及蘇州等地陷入恐慌之中。

因為事先情報顯示常州府沒有多少官兵力量,所以取得秦望山之戰勝利後,為了更好更快的在江南掀起大奴變聲勢,從而配合南都孫二爺提出的“嚷外必先安內”口號,高武即將奴軍指揮權交還徐有量,帶人前往蘇州、松江等地發動更多奴仆起事。

只是高武前腳剛走,江陰城中卻發生巨變。

城中的士紳竟趁奴軍出城對付官兵之際,悄然發難將徐有量留在城中的兄弟徐有全等人殺死,然後組織人手閉門自守。

發難的領導者就是沒有被奴軍殺死的典史陳明遇同訓導馮厚墩。

因害怕城中大戶府上的奴仆會同城外奴軍內應,陳明遇帶人嚴查奴仆,宣布有能檢舉,抓獲奸細者賞銀五十兩。同時為了震懾奴仆,又將抓到的17名參與徐有量造反的奴仆全部吊死於菜市口,首級懸於東門。

此舉雖然殘忍,但也有效的穩定江陰城中人心,讓那些原本想參與奴軍的奴仆不敢再動。

聽說弟弟徐有全被殺,江陰城又被士紳奪去,徐有良大怒誓要報殺弟之仇。

然而他們雖取得秦望山之戰的勝利,可在戰鬥過程中還是有不少奴兵因為沒有經驗被官兵反殺,高二爺又帶總壇好漢們去了蘇州,實力受損的徐部根本沒有能力返回江陰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