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九章 吳三桂動不動?

知道多爾袞死訊最痛苦的人除了他哥哥阿濟格,就是智順王尚可喜了。

當部將許爾顯面無人色的飛奔將消息帶回時,尚可喜驚的差點從凳子摔下來。

“怎麽會?怎麽可能?……怎麽辦?”

尚可喜難以置信,聲音都有些發顫了。

如果消息屬實,這就意味哪怕英親王阿濟格還握有十余萬重兵,大清也亡了!

如果消息屬實,更意味他尚可喜做了一個最愚蠢的決定,也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機會。

很快,部將班志富來了,江定國來了,連得成、郭虎等人都來了,他們都得到了確實消息,並且第一時間趕了過來。

什麽原因,眾人都不必私下詢問,連相互打個眼色也用不著。

都心知肚明。

“王爺,動手吧,再不動手就全完了!”

郭虎很焦慮,他擔心已經東山再起的大順不再將他們當成可以拉攏的對象,那樣的話,他的妻兒就會死於非命。

“王爺,滿洲人靠不住了,您得趕緊拿主意。”

連得成搖了搖頭,當初他勸過尚可喜為將士家眷著想歸順,可尚可想卻想再觀望一二,等人家分出勝負再下注。

並說什麽只要他尚可喜一日未做決定,順軍那裏就不會殺害他智順藩的家眷,因為那樣做就等於把他智順藩上萬將士徹底逼到滿洲人的陣營,同順軍不死不休。

這對順軍有什麽好處?

話,聽起來是有道理的。

加上順軍那邊果然沒有冒然做出殺害家眷之事,連得成便也沒有再勸,結果現在好了,人家順軍是沒有殺害他智順藩的家眷,可問題是人家順軍把北京給下了,把多爾袞給殺了,把八旗的大小家眷都一鍋端了,把大清給亡了!

現在,他尚可喜包括整個智順藩還有多大價值?

別說他們,就是阿濟格那裏的七八萬滿蒙八旗兵都沒了價值!

難怪順軍這一個月來在百重山和伏牛山區跟個烏龜似的縮著,任憑清軍怎麽引誘就是不出來,先前還把道路挖得亂七八糟,原來人家一早就謀劃的不是南下的這支大軍,而是北京那顆心臟!

擒賊先擒王這話,不假!

連得成很是佩服那位帶著淮揚農民把多爾袞殺了,把北京給端了的大順淮侯,真不知這位哪來的膽量敢孤軍北進的。

班志富和江定國沒有吭聲,但二人不吭聲已經表明了態度。

帳內,尚可喜才十一歲的長子尚之信畢恭畢敬的坐在父親的案桌邊,剛才尚可喜正在為這個長子教習《孝經》,希望這個兒子長大以後能夠孝順父母,做一個好王爺。

當初淮軍是將尚之信同其母劉氏一起送還給尚可喜的,一方面是顯拉攏尚可喜的誠意;另一方面則是使智順藩其他將領生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

十一歲這個年紀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滿洲人那裏十二歲就能上馬征戰了。加上尚之信是尚可喜的長子,將來注定要承襲他的王爵,所以在其幾歲的時候尚可喜便給兒子請了師傅,又命夫人劉氏好生教導,這使得小小年紀的尚之信倒生出與其年紀不相仿的穩重來。

尚可喜此時也是悔不當初,以致明明可以有一個遼王之封變成現在可有可無的結局。

看諸將眼神,聽諸將語氣,多少都有些怨氣。

但尚可喜是有苦衷的。

當初他之所以沒有聽顧君恩的勸給阿濟格來個反戈一擊易幟歸順,一方面是他已為清朝的藩王,貴為人臣極點,而時李自成這個大順永昌皇帝乃是窮途末日,隨後更是棄城而逃,不改流寇習性,加上李自成的地盤幾乎全部喪失,所以怎麽看這個大順都不可能再存活下去。

為了他自家性命及富貴,尚可喜怎麽可能將注下在一艘快要沉的船上?

又怎麽讓他相信一個才崛起不過年許的淮軍能改變大順敗亡的局面?

世上錦繡添花有的是人做,雪中送炭卻是少。

當年他尚可喜能放下尚家全族百余口的血債降清,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可能叫一個窮途末日的李自成軍師給說動!

況,大清待他尚可喜也是不薄!

尤其是太宗皇帝。

降順的風險大於收益,尚可喜的王封既有一個智字,自是不會取之。

但後來,他還是有所後悔的。

隨阿濟格北歸之時,尚可喜包括吳三桂以及漢軍諸部,新降的二王其實都不知道北京告急,阿濟格這才急於北返。

當時阿濟格是以河南賊亂未定,又有淮賊興於山東,朝廷鑒於李自成已死,便令大軍班師剿滅河南和山東賊寇為由率領大軍北返的。

等進入河南境內,尚可喜他們才發現事情不簡單,阿濟格口中輕描淡寫的河南又生賊亂實則是順軍卷土重來,竟有要將清軍這支主力堵在南方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