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 舅舅說的就是真理

錦州,鑲藍旗駐防地,設有滿、漢章京各一員,披甲兵260人,箭匠、鐵匠各10名,轄管屯田旗莊漢奴6000余人。

而在太祖奴爾哈赤那會,定八旗守邊駐防制,其中鑲藍旗駐防地是遼南的金、蓋等州。

太宗時因與明朝、蒙古戰事擴大,原先守邊駐防制被極大改變,崇德七年松錦大戰後,明朝軍事重鎮錦州被太宗皇帝劃給濟爾哈朗的鑲藍旗管轄,未入關前錦州一度屯有重兵兩萬余人,為大清掠取關內中國的前沿基地。

不過入關之後,因攝政王多爾袞決策以少數淩大族,以大清代中國,好立愛新覺羅萬世基業,遂將朝廷從盛京遷往關內,隨之八旗家眷及大量漢奴一並入關,關外只設盛京總管,先是以阿拜統管,後因賊亂改以何洛會。

關外原本尚有留守八旗兵近萬,其後因關內戰事吃緊,陸續抽走一半入關,致使錦州如今只有披甲兵260人。

不過相比寧遠、鳳凰城、牛莊、義州、新城、金、蓋等州留守兵不過幾十人而言,錦州駐軍已然很多了。

鑲藍旗是下五旗。

太宗時定上三旗、下五旗之分。

所謂上三旗原本是指正黃、鑲黃、正藍三旗,原因是兩黃旗為太宗親領,正藍旗為太宗長子豪格所有。

也就是帝系直屬三旗。

多爾袞為攝政王之後,出於削弱豪格權力,打擊豪格的意圖,將正藍旗劃入下五旗,而將原先在下五旗的正白旗撥入上三旗,所以現在的上三旗是兩黃旗同正白旗。

漢八旗、蒙八旗與滿八旗又如出一轍,也分上三旗下五旗,並且在權勢上,劃入上三旗的要比下五旗風光。甚至在上三旗的滿洲權貴眼裏,下五旗的都是奴才。

這就導致八旗內部矛盾重重,尤其是原先上三旗的正藍旗。旗主、貝勒們也是勾心鬥角,原因是大家都是愛新覺羅子孫,憑什麽就有個貴賤之分。

原先因為關內戰事的順利,大量財富、土地、人口利益壓制了八旗內部矛盾,如今隨著戰事不順,這些矛盾便一點點的浮出水面。

京中兩次議政王公大臣會議就是這矛盾的體現。

駐防錦州的滿洲章京達禮是隨太祖皇帝就征戰四方的勇士,戰功赫赫,太祖皇帝親賜巴圖魯封號,軍中稱“達禮巴圖魯”。

可惜,太宗年間因事涉四大貝勒之一阿敏造反事,達禮前程為之斷送,若不是太宗皇帝念其征戰有功,恐怕早已被殺。

原先正黃旗也改隸鑲藍旗,大軍入關之後,比他資歷淺的多的那些將領在關內耀武揚威,獨他達禮巴圖魯在錦州做了留守滿章京。

可能是年紀大了的緣故,達禮不像年輕人一樣叫委屈,說別人都進關享福,他們卻在關外吃苦,上面不公什麽的。大小事務,俱是料理,看著像是就在這錦州終老一生了。

然而不曾想到的是,這關外的風雲卻突變起來。

去年打山東渡海而來的淮賊聲勢很大,兩三個月內掃蕩了遼南諸地,又兵鋒直指遼陽、盛京,廣寧一帶也有大量淮賊馬隊活動,見人殺人,見屋燒屋,把個關外攪得一塌糊塗。

盛京往關內急報,年初的時候攝政王緊急抽調5000人馬出關,先是於遼陽擊潰賊兵,斬首過千,後又於盛京城外擊退了圍城賊兵,斬首多達兩千。

但賊人退而不散,反往北處黑圖阿拉、寬甸、義州等地襲擾,可能是吸取野戰不敵的教訓,賊人首領將所部分做數十甚至上百支人馬,多的五六百,少的七八十,都配馬騾,見縫插針似的散在遼東各地。

盛京總管何洛會有心聚兵圍剿,可是剿得這處剿不了那處。尤其是大量關外漢奴被賊人蠱惑煽動,占據各處抗拒。圍剿兵調得多了,又怕賊人襲擊城池,去的少了無濟於事,真正是焦頭爛額。

聽說賊人首領還渡過鴨綠江攻破了朝鮮的義州城,使朝鮮同遼東的汛道被斷,兩國之間都不知彼此情況。

而有些賊兵被八旗兵追得緊了便跑到海邊上船往東江逃去,等追擊八旗兵因為無糧可食被迫退回盛京後,這幫賊兵又重新渡海而來,反復襲擾,叫人防不勝防!

結合各方通傳來看,達禮倒覺得這賊兵行徑很像他們當年襲擾明朝一樣。

賊人戰鬥力低,多是土匪流民,其實並不難打,壞就壞在關外太大,幾千八旗兵撒出去跟一滴水滴在汪洋大海之中似的,怎麽剿,怎麽平?

爾今,除了確保盛京、遼陽、廣寧等重鎮外,除非關內再有大軍回來,否則真是無計可出。

關內朝廷怎麽想,盛京總管何洛會又怎麽想,達禮管不著,他現在能做的就是確保錦州不出問題,要不然錦州萬一被賊兵攻占,那盛京同關內的聯絡就被切斷,那可是要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