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爺為親王,我等為公侯

夜深人靜。

懷順王耿仲明的軍帳中卻是燈火通明。

前山東巡撫方大猷的到訪讓耿仲明及其部下連覺都睡不安穩了。

面對大順監國闖王開出的“三職”誘惑以及懷順藩實際處境,不說懷順藩下諸漢軍將領心思各異,便是懷順王耿仲明也有反念。

耿仲明先是問其子耿繼茂的意見,耿繼茂思量之後認為既然保定已被大順軍奪取,多爾袞此次親征已變得危險重重,如今順軍更是東西並進,且京畿腹心之地又有順軍高傑如毒蛇般肆虐,誠如方大猷所言,爾今局面在順不在清,故懷順藩反正以為將來未必不是明智之選。

“是否反正關系全軍將士及家眷性命,我雖為藩主,但於此事決不能一意定奪,當問諸將。”

耿仲明命召藩下副將以上將領,準備就此大事問詢諸將。

表面上耿仲明是想聽取藩下將領意見,以眾人多數意見為準,以免將來事敗為諸將所怨,實際卻是想統一諸將意見。

方大猷所言已然動搖耿仲明為清廷繼續效力的心思,如今多爾袞率清軍主力南下保定,北京空虛,懷順藩下攜有大量火炮,又有順軍高傑部助戰,真要斷絕多爾袞歸路,絕非難事。

而且,內心深處,耿仲明對於降清也是一直不情願的,因此對於拉他下水當漢奸的孔有德也一直是心懷怨恨。

當年登萊兵亂之後,明軍大舉進剿,孔有德同耿仲明等棄了登州城逃到海上。

然而就在海上,對於降明還是投金,孔有德卻同耿仲明產生了分歧。

孔有德意投後金,並說服尚可喜同他一起。

然而耿仲明卻不肯降金,因為其早年就在後金軍中為千總,後見奴爾哈赤大殺遼民,義憤之下率帶數千遼民投奔皮島追隨總兵毛文龍。

所以同孔有德、尚可喜不同,耿仲明實際是後金的叛將,如今再要隨孔、尚降金,肯定不願意。

為此,耿仲明暗中遣人致書皮島總兵黃龍,欲以率部收復被後金占領復、金等州自贖,以求重為明朝接納。

然而黃龍卻恨耿仲明隨孔有德大鬧山東,不肯給耿仲明自贖機會,百般壓力之下耿仲明這才被迫隨孔有德投降後金。

其後耿仲明雖沒有被後金追究當年叛變之罪,但在後金軍中卻也一直被監視著,每次隨征清廷都讓孔有德監視耿仲明,根本不給耿仲明單獨征戰的機會,氣得耿仲明侵奪孔有德部眾,以示心中不滿。

再加上對被清軍擄到關外的漢民極度同情,耿仲明這個懷順王更是不被清廷信任,只不過清太宗皇太極肚量極大,能容耿仲明,以此彰顯清廷對明朝降將的氣度,否則恐耿仲明早被殺害。

此一時,彼一時,如今滿清當家做主的是攝政王多爾袞,自家藏匿逃人的事又被告發,耿仲明當然擔心多爾袞會對他不利。

眼前局面對滿清明顯不利,不為自己想也要為兒孫想的耿仲明,當然要尋一個退路。

但這條退路,耿仲明必須要部下將領達成一致才好,否則若有人不願舉旗反清,內訌就在眼前。

半個時辰後,懷順藩下諸將都聚在此帳中,陳紹宗、徐得功、白顯忠、曾養性、徐文耀等藩下主要將領半數出身遼東礦徒,半數出身前明東江舊鎮,其中白顯忠還是前明登萊巡撫孫元化的愛將。

耿仲明讓幕僚徐文煥將白日之事說於諸將聽,諸將聽後卻是出奇的達成一致,認為當反清歸順,不能重蹈恭順藩的前車之鑒。

“多爾袞昨日遣人問詢王爺逃人之事,王爺實說不實說,多爾袞也都疑王爺,縱使現在迫於局面不敢拿王爺如何,將來也定會追究王爺藏匿逃人之事。王爺都不能自保,況我等?於其坐以待斃,不如反戈一擊,殺了多爾袞,為我六千將士正名!”

梅勒章京陳紹宗麾下藏有逃人多達數百,按清廷頒發的緝捕逃人法,他陳紹宗一百個腦袋都不夠砍,所以早就決意反清。

其余諸將也都是此意見,認為清廷氣數已盡,他們本是漢人,沒有任何理由替滿洲人陪葬。

“今日之事,生死懸於一念之間,反清歸順,不僅事關你們的前途,更關系數千將士及家眷性命,所謂舉事容易齊心難,真要做這大事便是沒有後路,不成功便成仁……本王召你們過來齊議此事,便是要你等明白生死與共的道理,將來不會怨恨本王。”

諸將的表態讓耿仲明心中大定,但有些話也必須說在前頭。

左營總兵徐得功道:“王爺,大道理就不必說了,王爺但說該怎麽辦!是南下炮擊滿洲人還是北上破北京?”

“按兵不動是下策!”

右營總兵徐文耀一針見血指出他們要是按兵不動,莫說多爾袞事後饒不過他們,就是順軍那裏事後也不待見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