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喜迎大順天兵

東征以來,順軍進展順利,早已同西安方面接洽的劉忠在順軍出潼關後立即於洛陽易幟,並迅速派兵沿黃河搜集渡船,搶占渡口,為順軍主力成功渡過黃河出力甚大。

劉忠前番在清豫親王多鐸東返之時率部降清,造成懷慶之役順軍攻取的府州縣重為清軍所有,並且還派人勸降荊襄軍王得仁,王體中,導致二王於南陽作亂,對李自成的死負有很大責任。

因此,高一功、劉體純等將領建議進洛陽後立即誅殺劉忠,割其首級祭奠先帝。

外號“爭世王”的第十鎮帥藺養成早年曾是義軍革左五營首領之一,與李自成麾下大將劉宗敏關系甚好,而劉宗敏就是因為二王作亂時來不及撤離被清軍斬殺,因此對勸降二王的劉忠,藺養成真是恨之入骨,勸說監國闖王將劉忠連同其部全部坑殺,以儆效尤。

這個斬盡殺絕的提議得到了不少將領的支持,甚至連持重的高一功也覺得沒什麽不妥。

殺降將這種事,於陸四而言其實也是輕車熟路,前番張國柱便奉他密令誅殺了許定國,因此再殺一個也不是什麽事。

但是,陸四卻沒有這麽做。

因為,東征是軍事同政治的雙攻勢。

陸四認為東征北京是對滿洲軍事集團的斬首一擊,是徹底消滅滿洲軍事集團的決定性戰役,此戰役不僅要在軍事上完全摧毀滿清軍事集團的中央首腦,更要形成順軍重新據有天下的席卷之勢,因此軍事打擊固然重要,政治輔助也絕不能缺少。

殺一個反復小人劉忠,不是什麽事,左右河南府已經為順軍控制,相鄰的汝州也被第五鎮張國柱部控制,但殺劉忠的後果卻有可能導致大順在政治上被動,極有可能讓本應該大規模倒戈的清軍綠營,甚至是漢軍八旗與順軍死磕到底。

兵力上,滿清現在京畿的總兵力最多只有五六萬人,其中真滿洲同蒙古兵不可能超過三萬,剩下的是漢軍八旗同綠營兵,也就是說清軍有一半力量是可以爭取的。

如此一來,政治上陸四不能犯錯誤,必須盡最大程度分裂清軍,將主要敵人和次要敵人區別對待。

主要敵人軍事打擊,次要敵人政治為主。

不殺劉忠,就是為政治攻勢服務。

一個導致大順差點滅亡、害死李自成的人都能得到新闖王的重新接納,於大順政權有一席之地,此事傳達出的信號對於漢軍同綠營將領將起到正面、積極作用。

莫說劉忠了,就是王得仁、王體中二人,只要二將願意反正歸來,陸四同樣也會接納。

二王重新反正這件事,陸四覺得未必就不可能,因為王體中就是因為不肯剃發被王得仁殺害,而隨後王得仁又同金聲桓叛清降明,引發了李成棟於廣東反正、姜驤於大同反正,由此掀起了大江南北綠營大反正的序幕。

這兩起事件表明二王對滿清的忠誠度都是不合格的,那麽在滿清受到重創後,二王還會不會甘願替沒了根基的阿濟格賣命就是未知數了。

對二王策反工作同對尚可喜的策反工作,陸四都交給了留守西安的孟喬芳負責。

為了讓劉忠這塊“馬骨”更具效應,也是酬其“讓路”之功,進洛陽城的當天,陸四就以大順監國名義封劉忠為平南侯,此前李自成封劉忠為平南伯。

晉為平南侯的劉忠可能也意識到順軍一些人對自己恨意難消,全賴監國闖王一力“保”他,所以主動請纓願為大順攻打通往懷慶的門戶濟源城,期以此舉能夠贖前番過錯,換取順軍將領對他劉忠的重新認可。

劉忠部約有萬余人,大半都是原先的明軍,其主動請令攻打濟源,陸四自是不會不準。

可劉忠雖有戴罪立功、洗心革面之心,但其部戰鬥力著實太差,連攻濟源三日也不曾破城,最後還是第二軍提督劉體統率所第二軍所轄的第十一、第十二兩鎮不計犧牲強攻,再有城內綠營原順軍降兵內應才拿下濟源城。

此戰,劉忠部損失兩千余人,第二軍也折兵近兩千,斬綠營兵1800余人,俘3000余,清懷慶總兵劉芳名、知府李世爵等人趁夜逃脫。

濟源之戰敵我雙方損失大致相等也讓陸四堅定政治攻勢的重要性,要不然東征路上每遇一城都如此損失,且不說要浪費多少時間,且說真就打到北京城下,恐怕東征的三個軍也剩不了多少人。

與此同時,西安孟喬芳密報西軍出川之後,張獻忠命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三人各領軍五萬殺向西北,沿途府州縣的清軍大多聞風而降,進展極快,大有席卷西北,攻掠三邊,形成虎視局面。

同陸四本人及孫可望認為的張獻忠取西北方案乃“短視”不同,孟喬芳卻認為這位大西賊首乃深謀遠慮,因為西軍出川之後直面西北,倘取其它方案東進,一來西軍未必敢從順軍控制區穿過,二來也擔心為順軍作了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