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淮陰侯的迷茫

“咱給你一個五鼎烹的機會!”

侄子推薦的人才,還是明朝官宦世家的子弟,不管這陳不平真名叫什麽,是哪個陳家的子弟,陸四都放手用之,反正他也需要用人。

以陸四現在的身份,明朝的官僚集團還不至於給他派一個高級間諜來。可能這個化名陳不平的年輕人真有大丈夫當五鼎烹的雄心,不過拋開年輕人的抱負和逆反心理來看,陸四更認為這是中國士大夫階層一慣的兩面下注手段。

同一個家族出身的,卻在不同的陣營效力,太司空見慣了。

“且在咱手下做個書辦,若真有本事,咱會給你機會的。”陸四輕笑一聲,轉過身去繼續看城下正在列陣的兵馬。

城下各部,除第一鎮、鐵甲衛、旗牌隊、騎兵旅外,還有第二鎮剛剛抵達的兩個旅,另外一個旅要明天才能到。

按陸四所定的淮軍兵制,一鎮有7290名兵,此外,一隊配旗牌兵2人;一營配旗牌兵10人;一標配旗牌兵30人;一旅配旗牌兵100人;一鎮獨設旗標840人,鎮再轄騎兵一營,鐵甲一標,這樣算下來,一鎮連同軍官在內大致有10500余人。

不過第二鎮並沒有騎兵和鐵甲,因此兵力較第一鎮少了一千多人,滿打滿算只有9500人左右。

第二鎮帥左潘安前天就到了,李延宗便是跟他一同過來的。

左潘安提前過來的原因除了向陸四匯報第二鎮組建情況,也是過來接手鄭家交付火器的。

為了彌補第二鎮沒有騎兵和鐵甲兵導致的戰鬥力不足,參考小袁營海州之戰,陸四將第二鎮的第五旅升級成了純火器旅。

除了鄭鴻魁交付的1000杆火銃外,淮軍陸續繳獲的火銃也有2000多杆,除了旗牌隊有一支500人的火銃兵外,其余火器盡數配發第五旅。

左潘安當初在揚州也練有火字營,雖說當時火字營完全是一次消耗品(藥子只能打三五輪),但經過梅花山的實訓和瓜州之戰的實戰,多少也算培養了幾百名合格銃手。

這些原先被調入不同部隊的銃手們也都被集中到了第五旅,原補在第五旅的通泰兵則抽出同樣人數回調出去,沒有影響各部的兵員編制。

鄭家交付的藥子有兩萬斤,所以第五旅分到藥子九千斤,攤到每名士兵頭上,一人能有三斤多藥可用,完全可以應付一場戰役級別的大規模戰鬥所需。

火器的訓練其實也簡單,就是多打銃,鍛煉裝填火藥速度和打銃的平穩度,不需要銃手同神箭手一樣銃銃命中,因為真打起來的時候,火銃是以密集的排銃方式克敵,而不是瞄準哪個目標之後再放銃。

戰術更是簡單,明朝開國那會沐英搞出的“三段擊”原封不動拿來就是,核心思想就是保持持續不斷的射擊,以此形成陣地前沿的火力屏障。

訓練,戰術,問題不大,不需要識字也都能明白的道理。

真正需要解決的是火銃質量問題。

鄭家給的這一千杆火銃質量相對要比淮軍繳獲的要好一些,這可能和鄭家經常同國門之外的西夷打交道,所以對火器認知比國內更深刻。當然,也是他們富可敵國,有錢用好的。

火銃的維護也是個大問題,如果維護跟不上,那火銃用久了就難免會發生意外,進而導致士兵不敢用銃。

打起仗來端著火銃卻忐忑不安,害怕炸膛,這銃又如何能打得好。演變到最後,就變成敵人沖上來閉著眼睛放一銃,打完就扔,扭頭就跑的局面了。

陸四已經讓揚州的鄭元勛想辦法從南都高薪聘請火器匠人了,只眼下還沒法建立淮軍的火銃生產維護體系,這不是銀子不銀子的事,而是涉及到系統工程,尤其是人才問題。

有錢,沒人才,也沒用。

淮軍的藥子也不多,鄭家給的兩萬斤藥子幾乎占了淮軍自身火藥的八成,而火藥消耗很大,因此陸四也必須要建立淮軍的軍工生產體系,至少保證有藥子可以用,火銃壞了有地方修。

和鐵甲制造、大刀、弓弩之類武器的生產維護一樣,都屬於軍工系統範疇,饒是他陸四有一萬個想法,想要都實現起來也難。

畢竟,他現在是一無所有。

想要從無到有把淮軍的軍工體系弄出來,相當於讓一個不會畫畫的人在白紙上畫個關二爺千裏走單騎,難度很大,三五年之內能把關二爺的自行車畫出來就相當不錯了。

眼下軍工人才最多的其實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北京城,另一個則是盛京。

規模上,盛京不如北京。

質量上,北京不如盛京。

無法自立更生,也沒有時間發育,陸四就只有兩個辦法。

一是搶,一是買。

搶,當然是從敵人手中搶,即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