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第2/6頁)

就如同黑貓白貓只要能抓耗子的就是好貓。

到了克勞斯這類頭部運動員的水平,他們對技巧的運用更講究一個順暢,信手拈來的技巧來自於豐富的經驗,只有自己滑著舒服了,速度才能上去。

然而,這樣憑借本能的技巧,有時候也並不是十分的好。

容易形成慣性。

到了某個位置,便理所當然地用著自己喜歡的方式,而不考慮有沒有更好的技巧。

畢竟他們是頭部運動員,其他人也相信他們的判斷,認為波浪賽道就應該這麽加速,這麽壓高度,這麽做才是最正確的。

什麽?

想一些新招?

沒必要吧,克勞斯他們都這麽滑的,這就一定是最正確的。

從眾心理不單單是社會現象,在運動場上也很常見。

就是余樂,他在坡障上創造了那麽多新動作,跟在後面的人,不也沒想過他究竟是對還是錯,余樂能做出來自己也就必須要做出來。

只是跟在他後面練動作,又怎麽超過他?

跟在後面的人永遠只能喝粥。

余樂從來不是個別人吃肉,自己喝粥的人。

既然有了爭奪金牌的機會,自己的經驗積累又到了一個不錯的程度,自然要去思考什麽才是好的,才是適合自己的。

讓他學克勞斯的技術,沒問題,他學。

讓他一直學克勞斯的技術,跟在後面拿銀牌?抱歉,這不可能。

余樂從對克勞斯說,自己要競爭金牌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不能再跟著克勞斯學。克勞斯滑了多少年,他才練多久,他能跟上克勞斯就不錯了,憑什麽贏他。

所以余樂將過去看見過的那些技巧在腦海裏迅速整理了一遍,最後確定了自己的路。

“三步並作兩步”這技巧也沒名字,姑且這麽稱呼。

在過去的比賽裏,不乏有運動員這麽用過,但大部分都是高度沒壓好,失去平衡導致的意外。

就算有那麽一小部分人試著去練,但很快就發現,這個動作並沒有想象的那麽好。

借助前一個波峰向上揚起的角度,向高處飛起的時候,同時越過波谷和第二個波峰的最高處,落在波峰的背面,這樣的技巧,首先因為“向上揚”這麽一個技巧,與追逐賽“壓高度”孑然相反,對於長期進行追逐賽訓練的運動員相當棘手。

往上飛不習慣,控制不好,容易失去平衡不說,誰敢保證落點就是自己想要的?

追逐賽到了最後,速度都超過了80邁,這得多強的判斷力和控制力,才能夠確保自己一定落在精準的點上啊?

無法穩定的發揮,這個技巧就不是好技巧。

想想比賽正關鍵的時候,自己往上飛起不但歪了身子,還一頭撞在對面的波峰上,還比什麽?

怕不是一個笑話。

以及,追逐賽的賽場變化不定,波浪賽段的設計更是有寬有窄,可能適合這個動作的波浪段一次比賽只有那麽一兩個,甚至沒有。

且不說這個技巧,還要結合速度和狀態施展。

經過多次嘗試後,最終得出不確定的因素太多,與其給對手“送菜”,還不如老老實實的“壓高度”呢。

結果就導致,雖然大家都知道,一次飛過兩個波峰肯定比貼著波浪坡面滑行要快,但卻沒有人去使用。

可不就巧了麽。

余樂就是一個擅長技巧的運動員。

70邁的速度他夠敢旋來旋去,翻來翻去,就算80多邁怎麽了?不過就是跳一下而已。

別人做不到,可不代表余樂做不到。

作為滑雪技巧類項目,金字塔尖的運動員,余樂明知道自己和別人拼體能拼不過,那又何必一條路走到黑,就不能開發出一點兒自己擅長的技巧嗎?

至於失敗?

首先余樂有這個自信不會失敗。

就算退一萬步出現了失誤,他也沒什麽不能輸的,在這個項目上他就是真正的新人,新人有試錯的機會,他不怕摔倒。

因而這麽想,也就這麽做了。

這個賽道一共有兩處難度波浪。

第一條難度波浪在出發點,那裏速度不夠,沖擊力不夠,就是他也沒那個能耐去完成這個設想。

再說在硬出發的部分用這個技巧,也沒什麽優勢,比原本的技巧還慢,有什麽用。

所以,這處位於賽道末端,滑到這裏速度可以達到80多邁,甚至90邁的第二處難度波浪,就成了余樂試驗設想的地方。

在用不用這個技巧上,余樂確實猶豫了一下。

他現在形勢還不錯,阿道夫落在了後面,距離終點線也不遠,只要能保持住,拿個銅牌沒問題。

這樣能滿足嗎?

余樂問自己,能嗎?

不能。

他的目標是金牌,哪怕狂妄,他也敢告訴所有人,他就是要爭那枚金牌試試。

有什麽不敢說,什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