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章 保鏢?

李愛國也是來了興致,掰起指頭跟我們講起了沉船墓。

李愛國說,沉船墓,顧名思義,是用沉船做成的陵墓。

因為海底的特殊環境,所以在海底建造陵墓,跟陸地上完全是兩個概念。

陸地上建造陵墓,主要是選取風水,陵墓大多都建造在人跡罕至,風水極佳的山林地帶,利用本身的自然環境,直接開山挖洞就可以了。

但是在海底下面,怎麽去開山挖洞?

而且海水是流動的,根本不可能在水下直接修建一座地宮。

於是,古人腦洞大開,從海底沉船上面找到靈感,創造出了沉船墓這一偉大的發明。

雖然現在幾乎還沒人見過沉船墓,但是考古學家經過研究分析,大致弄清楚了沉船墓的奇特構造。

沉船墓通常是由一艘大船或者幾艘大船組成,事先便在船艙裏修建好墓室,然後把船開到指定海域,接著再把船鑿沉,讓其傾覆之後,沉入海底。

沉船就會像一只倒扣的大碗,扣在海底。

有些規模宏大的沉船墓,還會用粗壯的鐵鎖鏈,將沉船墓固定在海底下面。

當然,所有這一切說起來容易,真正操作起來,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所以從古到今,即使是像秦始皇那樣的千古一帝,也沒想過把陵墓修建在海底。

古天插嘴道:“古人的智慧無窮無盡,很多東西我們現代人都自嘆不如。就拿長城來說,長城被譽為世界第七大奇跡,在太空中都能看見壯闊的萬裏長城,你能想象出,在科技落後的古代,人們是怎樣修建出萬裏長城的嗎?”

柯振南說:“是啊,當年發現秦兵馬俑的時候,二號俑坑內已出土有銅矛、銅弩機、銅鏃、殘劍等,其中還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厘米,劍身上共有八個棱面。

考古工作者用遊標卡尺測量,發現這八個棱面的誤差不足一根頭發絲的寬度,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每支劍都如此。

這批青銅劍內部組織致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

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竟然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

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只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

清理一號坑的第一過洞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一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150千克的陶俑壓彎了,其彎曲程度超過45度。但是,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後,令人驚詫的奇跡出現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復。當代冶金學家夢想的‘形態記憶合金’,竟然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葬裏,真是難以想象!”

柯振南不愧是考古學的高材生,旁征博引,信手拈來。

帥飛也不甘示弱,接著說道:“事實上,關於鉻鹽氧化處理的方法,絕不是秦始皇時代的發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國人就掌握了這一先進的工藝。

春秋五霸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一舉擊敗了吳王夫差,演出了歷史上春秋爭霸的最後一幕。

歲月的流逝,使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靜靜沉睡在歷史的長卷裏,忙忙碌碌的後人幾乎把它遺忘了。

然而,一支考古隊在挖掘春秋古墓時,卻意外發現了一把沾滿泥土的長劍,劍身上有一行古篆‘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躍入人們眼簾。

當年,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立即轟動了全國,但是,更加轟動的消息卻來自對古劍的科學研究報告。

最先引起研究人員注意的是,這柄古劍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為什麽沒有生銹呢?為什麽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呢?

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原因在於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

大家知道,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地球巖石中含鉻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

鉻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它的熔點大約在4000℃。

中華文明中曾有過太多的秘密,誰能想象,20紀50年代的科學發明,竟然會出現在公元前二百多年以前?又有誰能想象,秦始皇的士兵手裏揮舞的長劍,竟然是現代科學尚未發明的傑作?迄今為止,我們都不能解釋這種超常規的科技早熟現象!”

我鼓掌說道:“不錯不錯,你們說了這麽多,今天真是讓我長見識了!”

李愛國對我笑了笑:“楊大師,還想不想長點見識?”

“哦?”我挑了挑眉頭:“教授,你好像話中有話呀!”

李愛國咳嗽兩聲,正色道:“楊大師,其實今天請你來吃飯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確實是真心誠意的向你表示感謝。那第二個意思嘛,是想請你再幫我們一個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