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章 人類不需要黃極(第5/6頁)

到底怎麽回事,不知道。但這些最精英的人們,開始獨立思考星際世界,質疑已經被他們當做權威幾十年的那些所謂‘情報’。

“你們在說什麽!黃極怎麽可能騙我們?墨雲的這條信息,也許是黃極幫助發來的。你們不要想太多了。”余沫朔十分震驚於大家的思潮,他沒想到連黃極的情報都有人質疑。

一名年輕的科學家嚴肅道:“黃極如果幫助墨雲發送這樣的信息,就有悖於他所說的‘讓人類自己成長’這句話。現在我有理由相信,人類始終在某種桎梏中,這種桎梏不僅僅是物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而瓢潑到遙遠星空的墨雲,打破了這種桎梏,繼而在她向我們傳遞消息時,才會出現這種無法理解的現象。”

“到底是為什麽,我不知道,但我們可以試圖解釋。”

那名年輕人,舉起黃極當年留下的知識典籍,說道:“我從小,就在學習這套東西,它就像是我們的科學聖經。”

“我必須承認,黃極留下的這套聖經,所蘊含的知識極為偉大。但我現在懷疑,其對真理的表述有問題,我打算用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實驗例子以外的方式,重新驗證一遍!”

不少科學家,尤其是年輕人,紛紛點頭。

而行政工作人員,包括余沫朔,都傻眼了。

這可是黃極留下的,直通原子時代的道路,幾十年來的生產力進步都依賴於它,各種納米材料以及航天技術,都從中實現。

可以說,它已經被無數次的證明過,天外那宏偉的昆侖鏡工程,就是實證,這些年輕人竟然不相信了?

“你們怎麽能不相信黃極?難道那昆侖鏡是假的嗎?”余沫朔怒了。

然而年輕的科學家還是堅定道:“我不是不相信,而是認為這本書……不完備!”

“它說星際之中跨越時空距離的,只有蟲洞。這是真的嗎?為什麽只能是蟲洞?不可以有其他模型?”

“黃極對量子世界的描述,我認為有一定的局限,也不過是一些相對的知識而已。”

“難道他說的,就一定是真理了?”

余沫朔難以接受道:“沒有黃極,我們就沒有現在的昆侖鏡,沒有跨星際飛船,沒有現在的一切。他的情報我們不需要質疑。”

“總參!”那名年輕的科學家凝重道:“情報是情報,真理是真理!”

“他人所說的永遠只是情報,只有我們自己基於現象所得到的答案,才會是真理!”

此言振聾發聵,余沫朔啞口無言。

最終,一場科學變革發生了。

從昆侖基地開始,逐漸席卷全文明的科學界。

當他們跳出固有的框架,重新架構對星盟的設想,黃極所描繪的宇宙圖景,成了參考資料,人類開始用新的描繪方式,把黃極本身也當做外星人考察員去考慮。這樣,就不需要多麽復雜的故事和巧合來解釋黃極的傳奇,故事一下子變得簡潔了起來。

這種簡潔化,就像是地心說變成了日心說,各個行星軌道,瞬間便簡潔明了至極。

還有技術,他們開始把黃極的科學聖經裏的知識點,重新提取出來,進行驗證。

在書裏,黃極給出了很多實驗方式,他們統統不用,僅供參考,而改為自己設想新的方式,去驗證。

當然,驗證的結果,證明了黃極書中絕大多數知識點,都是對的。

可所謂的知識,其實是一種人為描述的東西。真正的真理,是無可描述的。

所以因為驗證和推導過程的變化,人們對於黃極之書的諸多知識點的表達方式,也發生了巨大改變。

這期間,又激發了無數的靈感,無數天才科學家,相互思維碰撞。一些正在進行的科學瓶頸,不知不覺地就突破了。

結合已經因為災難和各種政權崩潰,而團結起來的‘地球文明’,他們的資源、研發力量都徹底的聯合了起來,輕松解決了大氣層的問題,整個社會開始復蘇。

這就是跳出框架思考問題的好處,百花齊放的觀念,如雨後春筍般迸發。

本就站在時代浪潮巔峰的地球文明,各行各業都在科技爆炸。

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

在五個月後,黃極留下的科學典籍,直接被放進了秘密档案室,成為了‘經典著作’。

一本全新的,由人類自己構建的物理大廈,逐漸成形,傳播向全社會。

道理還是那個道理,文字變了、角度變了,內容越來越面目全非。

天外的觀察員們,都看傻了,許多中低級文明之主,忍不住吐槽:“那是什麽垃圾!好好的一套原子入門級理論,直接跌落到了納米盛期……”

是的,人類一通操作,所建立的科學框架,遠遠不如黃極留下的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