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 出發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節奏。

雖然有些老套,但社會關系甚至社會制度,的確是生產力決定的。

當前殘酷的自然和外界環境,讓人口以大城為單位聚集起來,而由於彼此之間的距離和交通成本,讓每一個大城都注定獨立謀生。

之後的開拓勢力範圍、構建衛星城,都是典型的各自為戰且遍地開花。

即我撒下種子,給點肥料給點水,能不能活,還是看你自己。

結果,就是這個時代,不知不覺的成為了實質意義上的“分封制”。

每一個實體單位,管轄的範圍相當有限,我屬下的屬下,可未必是我的屬下。

中央的對外管轄權其實相當有限,就算他做的再糟糕,他的鎮長/直屬領主不點頭,依舊是無法處置的……當然,有叛族的證據的另說。

以時遷城為例子,打個不怎麽恰當的比方,或許更能明晰這個時代的詭異制度。

中央派是中世紀的皇權派,市長是皇帝議長是首相,而地方派則是一群侯爵、伯爵之類的領主結合,彼此松散沒有上下關系,卻在大部分情況下能夠團結的面對中央或外圍的壓力。

而黑袖章什麽的,就類似那個時代的皇權密探,在首都狠得離譜,但到了地方上,卻只剩下一個嚇人的名聲。

必須承認,社會制度倒退了。

這看似反時代的社會制度,確是時代的局限性和現實性造就的,當交流、交通的成本昂貴到無法承受,當每個地區的治安和經營只能依靠自己的時候,這種獨自為政的“分封制”自然成為了社會不說卻大家照做的潛規則。

這也是新興的復興聯盟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瘋狂的投資修建“偉大道路”的根源。

只有進一步降低交通、交流的成本,才能讓更多的大城實質上的站在一塊,三五個大城如果成為了整合體,那統合起來的巨大人力、戰力、財力體量,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

到時候,別說皇權不下鄉了,心裏有數的“地方派”都會主動來投。

在太陽面前,小隕星還是要學會謙卑和服從的。

但這個規劃,或者是偉業,最快也要百年打基礎、三五百年完善,鄭禮一行都不用擔心他自己有幸看到完結的一天,除非再度把自己變成老冰棍。

“……說實話,我一直覺得是‘偉大道路’,把阿特爾人逼急了,才引發了當前的戰爭。”

而鄭禮的思慮,其實引發了很多團內人的認可。

阿特爾人不是傻的,他們的情報探子在人類勢力範圍內多如牛毛,作為敵人,他們甚至比人類看得更清更遠。

“現在可能打不贏,三五百年後,是肯定打不贏。”

但這個時候,也沒有退步的可能,如果復興聯盟的整合和偉大道路的修建被打斷,到時候不是回到原點這麽簡單,中部六城可能直接被打的零零散散,徹底回歸原始時代。

既然到了時代的轉折點,自然只能硬著頭皮上前而不後退。

兩世為人,鄭禮看得比誰都遠,他知道戰爭會成為時代的主旋律,自己和自己之後的幾代人,注定在戰火之中成長。

與其把命運托付給別人,他選擇自己把握……戰爭期間的一個“小領主”,可能傾覆於大潮之中,也可能在時代的磨礪之中,在同僚和對手的屍骸之中,拔地而起建立自己的王國。

他並不是權欲熏心的野心家,他只是希望能夠把握自己的未來和命運,能夠對將來進行選擇。

在鄭禮的計劃書之中,他手中最大的財富,是這一群一路走到現在的好兄弟,還有戰團機緣巧合下儲備的知識和“科技”。

戰爭時期,大概賣什麽都比不上賣軍火來的賺錢,而考慮到這個時代人造靈器軍火的“時效性”和運輸的高成本,在前線生產和運輸軍火,大概只要質量過得去,就是穩賺不賠的買賣……而鄭禮和和平戰團的積累,確定了他們的水平可不僅僅是過得去的水準。

本來,鄭禮是打算躲到戰爭二線、三線,大發戰爭財。

有了產業,有了穩定的資金,才是擴軍的時候。

前線有戰場,後線有新兵,自己站在中間,同時生產武器軍火獲取資源,同時招募新兵、練兵……很多人只看到和平戰團詭異的不擴招,其實鄭禮只是覺得不是時候。

真的要爆兵了,大部分戰團那梁山伯式的賺個兄弟有啥用,批量化、制度化、編制化、流程化的招兵、練兵、驗兵、鍛兵,才能穩定而有效的增加骨幹力量。

說起來簡單,但如果實現成功的話,就可以本地招募新兵,本地軍火武裝,本地訓練,到前線參戰,不斷的來回打磨,很快就從新人到老鳥。

來個百年時光,鄭禮就有把握獲得把握自己命運的力量,到時候就是時遷城有什麽想法……呃,還是要照辦的,畢竟反對大城的決策,在這個時代等於自絕於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