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9章 故人

故地重遊,仿如隔世。

如今大明的京師,當年大清的北京城,在淳親王眼中熟悉而又陌生。

從馬家鋪車站下車,他們一行人登上了前往京師的馬車,馬車載著向北一路前行,半個多時辰就到京師。

一路上,官道和之前大不相同,滿清時期從豐台到北京城就有官道,可現在的官道相比原來的官道無論是寬闊還是平整都不是之前能夠相比的。

至於馬家鋪這個地方,早年間淳親王是來過的,留給他的記憶僅僅只是豐台地區的一個小鎮子,整個小鎮人口不足一千,周邊不是農田就是滿清貴族的莊子,來往的都是些普普通通的農民。

而現在的馬家鋪早就不是當年的模樣,現在的馬家鋪熱鬧非凡,當初的小鎮如今已是一個龐大的交通樞紐,整個車站的占地面積遠超之前馬家鋪整個鎮子兩倍還多。

除此之外,出了車站後,沿著官道兩旁隨處可見商鋪、酒樓、貨棧等等建築,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這來往的人中既有普通人,也有商人,更有官員,還有不少高鼻梁的西夷人,這樣的場景是以前根本無法想象的。

等越近京師,也越發熱鬧,當進入外城的時候,淳親王突然發現這走道和自己預料的不一樣。

按照之前的規矩,由豐台向北入北京城需先進外城然後由崇文門而入,因為京城的九門南邊的分別是宣武門、正陽門和崇文門三門,其中宣武門因為靠近菜市口,被人稱為“死門”,而正陽門有專門的禦道為皇帝出行專用,所以由南向北入京師通常都是走的崇文門。

崇文門最有名的是什麽?當然是稅官了。

崇文門的門稅在整個清朝都是一項豐厚的來源,後世的和珅不就靠著崇文門收稅撈了無數銀子麽?原本淳親王以為從崇文門入門的規矩和之前一樣,誰想這一次重回京師,崇文門卻前所未有的通暢。

隨著車流、人流的依次前進,在印象中天天堵得水泄不通的崇文門如今井然有序,守門的警察(衙役)除了查驗入城人員的身份證明外,對於個人攜帶的隨身物品基本不查,而運輸貨物也只是核對貨物清單品名和貨物是否相符,並沒見到收稅的流程。

排了僅僅一刻鐘,就輪到了淳親王一行,陪同淳親王的明軍軍官向守城的警察出示了文件,對方確認文件真實性後就直接放行了。入了城內,淳親王這時候再也忍不住了,開口詢問為何沒見崇文門收稅。

“收稅?為何要收稅?”明軍軍官詫異地反問。

“崇文門的入城稅啊!除了這還有貨稅和人頭稅這些。”

“哪裏來這些,這幾年來往京師就從來沒見過崇文門收稅的,而且我大明早就取消人頭稅了,現在就連田賦也少得可憐,倒是朝廷對商稅規矩很是嚴格,可商稅收稅有一套專門的制度,這個由稅務司負責,和崇文門沒半點關系。”那軍官笑著回答道。

淳親王有些發蒙,崇文門不收稅也就算了,可大明居然取消了人頭稅,就連田賦都少得可憐?這不等於田賦可有可無?這在淳親王看來簡直無法想象。

要知道歷朝歷代朝廷維持天下靠的就是賦稅,人頭稅、田賦是最重要的兩項,這兩項組成了賦稅的基礎。至於商稅不是沒有,但商稅從前明開始就是可有可無的存在,滿清時期雖然對商稅的要求比前明時期稍重視些,但因為滿人的特權和一些官員的照顧,實際上商稅收入根本就是差強人意。

此外,就是廣州十三行的關稅了,這倒是一塊大項,但這些相比基礎的人頭稅和田賦來說所占比例只是部分而已。淳親王雖然知道現在的大明重視商貿,卻沒想到大明會如此調整賦稅結構。

當年,康熙為了安撫天下百姓,信誓旦旦地保證“永不加賦”,還特意寫了這四個大字。但這僅僅只是不加賦罷了,賦稅賦稅,大清除了賦還有稅呢?何況不加賦並沒有說免去之前的賦,可大明倒好,居然直接取消人頭稅不說,還以極低比例收取田賦,這在淳親王看來是無法想象的。

按理說,大明這麽幹朝廷哪裏還有什麽收入?難道僅僅就靠收取商稅就能維持整個天下的統治麽?

對此,淳親王忍不住詢問大明的賦稅來源和具體收稅執行情況,對於這些那軍官就無法回答了,畢竟這些問題遠遠超過了他的能力,軍官只能笑著告訴他如果想知道這些的話可以去找一本由大明稅務司頒布的《大明稅法》看看,他想知道的一切在這本稅法上都有詳細說明。

聽了軍官的解釋,淳親王暗暗記下了《大明稅法》,準備等安頓下來後找來仔細研究一下。大明能夠這麽做,而且還能維持國家的繁榮和不斷進步,甚至在財政上保持良好運行,雖然淳親王現在不明白大明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步的,可不管怎麽說大明做到了,既然如此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能從中學到一些東西,或許對大清是有莫大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