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野女真

“王爺,奴才以為老大人的話在理,眼下先不說糧草勉強只夠用一年的,就講如今退至此處的人口而言,普通人家或還好些,可那幾位王爺、貝勒府中……”嵩祝在一旁開口道,說到此處他遲疑了下,目光向邊上的永謙看了一眼,要知道他所說的那幾位王爺,其中就包括永謙在內,永謙可是關外鐵帽子王其中的一員,只不過如今還未正式承爵罷了。

見永謙並沒想象中的惱怒,只是平靜地繼續坐著,暗松一口氣的嵩祝這才繼續道:“自我部北上,諸王府同旗下奴人數不少,如今雖已安置在此,但奴才聽說各王府依舊按著之前規矩行事,如此下去恐不利於王爺全盤謀劃。此外,北上所帶糧草等物,約有半數都掌握在各王府手中,不為王爺所調用。這些人往日又大手大腳慣了,一旦坐吃山空,恐到明年開春就會鬧出事來……”

嵩祝點到為止地說道,並未有講得太過,但話中的意思卻是明擺著的,在坐諸人心裏自然都清楚。

滿清看似是一個王朝,可實際上卻只是一個部落而已。用民間的話來講,那就是穿著龍袍也不像太子。

在滿清入關之前,當時所謂的後金幾乎和野人沒什麽區別,就連起名字也都是那些“野豬皮”、“黃色寶貝疙瘩”之類,至於屬下統統全是奴才,換句話來講滿清從根本上就是奴隸制的社會結構,而僥幸入關坐了江山後,又學著中原漢人的方式要脫離奴隸社會,但又由於強烈的自卑而導致的自大,弄出了一種變態而扭曲的“規矩”。

嵩祝作為怡親王的奴才,當然要為怡親王著想。再者,嵩祝是盛京將軍,眼下還掌握著怡親王手中的精銳部隊,可以說是怡親王手下大將。

其實以地位來講,嵩祝和其他兩位將軍平起平坐,但要以信任度而言卻排在第一。再者,黑龍江將軍托留一直有病在身,而吉林將軍穆森也同樣年世已高,他們在後面謀劃還成,但要領兵打仗已心有余而力不足,這點在座人全都清楚。

怡親王眉頭緊皺,嵩祝的話說的有理,可是要從那些鐵帽子王和貝勒手中把糧食弄出來嘆何容易?再者,按照八旗的規矩,主子和奴才之間的定律也不是他一個所謂的親王就能打破的。

想當年,三藩之亂之時,滿清被吳三桂打得節節敗退,差一點兒就丟了天下。如果不是當時吳三桂老糊塗了,莫名其妙停下進攻腳步企圖和滿清進行談判,恐怕這天下早就換了主人。

那時,西北生亂,再加上蒙古又出了大事,北京城的兵力已全部抽空,當時康熙面對現實已不知如何是好,最終還是有人給他出了主意,召集起在京各王公貴族家的奴才,組成大軍迎敵。

而當時出點子和擔任大將軍的正是赫赫有名的圖海,也正是因為如此,不僅解了北京困局,更使得之後的戰事開始扭轉,從而導致吳三桂最終失敗,滿清從而贏得了戰爭。

說句實在話,怡親王早就想學他皇阿瑪當年征召各府奴才把權利收歸其有,同時徹底解決掉關於資源調配的問題。

可惜的是,怡親王不是康熙,而現在的大清也不是當年的大清。相比在京師的王公貴族,關外的這些家夥對於朝廷的敬畏之心並不多,他們之所以支持怡親王一是看在整個大局方面,二來也是對自己未來的考慮,如果說忠誠的話,其實並沒多少。

“這些事本王自有打算。”怡親王臉色漸冷,想了想開口如此說道。

嵩祝的目的達到自然也就不再說什麽了,隨後就講起了蒙古那邊的情況。

“王爺,西邊鄂爾泰不尊聖意,隱隱已有反心,還請王爺小心在意才是。”

“反心?怎麽?難道鄂爾泰打算自成一統?簡直就是笑話!”一聽到鄂爾泰的名字,怡親王心頭就冒起一股怒火。

遼東之戰,雖說怡親王除了地盤的損失外,人員並未有太多損耗,而且也算是全身而退。

只是,讓怡親王心中不甘的是在蒙古的鄂爾泰非但沒有出兵救援自己,反而以明軍進攻蒙古的理由拒絕發兵。

在怡親王看來,大明由山西進入蒙古的確是牽制了在蒙古的鄂爾泰,可是僅僅以此理由簡直就是笑話。

蒙古可不是山西,更不是遼東。鄂爾泰在蒙古的精銳有約十萬人之眾,如果加上蒙古各部的兵力,調集二十萬人也不算話下。何況蒙古草原廣闊,蒙古人騎射縱橫,就算打不過以退為進和大明周旋並不算難。

再者,大明出兵蒙古明眼人都能瞧得出來是為牽制而已,並沒有直接拿下蒙古的用意。如果鄂爾泰真心忠於朝廷的話,完全可以以部分兵力和明軍周旋,親自帶主力入遼東支援怡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