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要多想(第2/3頁)

老子的學問博大精深,要靈活運用,萬萬不能死記硬背。

所以,耿況打算給兒子上最後一道保障,等小耿一出征,他就上書,懇請第五倫允許他帶著耿氏一族搬家,去剛剛定為東都的狄縣居住,一來替皇帝的防黃河保濟水做表率,二來嘛,也能主動搬離自家勢力盤根錯節的茂陵,讓第五倫放心。

這時候,耿弇卻又擡起頭:“父親之言,兒謹記於心,但兒以為,白起、王翦的結局,除了其所作抉擇外,與所遇君王也有關系,秦昭襄王、秦始皇帝雖都有虎狼之心,但昭襄王常年被其母宣太後架空,心懷自卑,加上年歲已高,一有猜疑,必下殺手!而秦始皇更為自信,正值壯年,不管王翦多大功勞,都覺得自己壓得住。”

好見識!耿況這一刻覺得,兒子經過淮北的小挫折後,是真的長大了,只低聲笑著問他:“那汝以為,當今陛下,究竟像秦昭襄王,還是秦始皇帝?”

耿弇想起自己在淮北小敗時皇帝的態度,只道:“陛下寬仁愛人,勝於秦昭襄王,而其自信,恐怕與秦始皇帝不相上下!陛下年才二八,家族未有諸侯之封,完全白手創業,短短數年便橫掃北方,天下三分,其二歸魏,頗有漢高之神武,卻又有武王伐紂的年紀,放眼古今,都找不到相似的君主,果然是五百年一出之聖主。”

耿況驚訝地聽著兒子點評第五倫,他早年剛追隨魏主時,身上還有點傲氣輕慢,讓老耿況時刻擔心長子一不小心做了韓信。如今這份不尊卻蕩然無存,反而對第五倫心服口服,能把兒子收拾成這副模樣,確實不簡單啊。

“哈哈哈。”

耿況一下子就放心了,甚至攆起小耿來:“老夫也不啰嗦,言盡於此,速速入京準備,河西路可遠了!”

“諾!”耿弇答應後稍稍遲疑,還是決定將第五倫與他商定的作戰計劃告訴父親。

“但父親,我此番將關中兵,去的不是河西,而是並州!”

耿況一愣,但很快反應過來:“莫非是……圍魏救趙之計?”

並州北部,至今仍被匈奴所立的傀儡:胡漢皇帝盧芳占據,常年與吳漢的並州軍團對峙,但已漸漸顯露疲態,從關中支援河西,路途遙遠,補給困難,消耗太大,並州就不一樣了,有修繕後的直道可用,新秦中更有屯田存糧,可暫時滿足大軍所需,匈奴來去如風,但胡漢,卻是依托五原、雲中等郡建立的,半耕半牧,不容易跑啊!

“胡漢跳梁五載,常為大魏背後芒刺,確實該拔掉了。”

這確實是最合適的方略了,耿況對此役更加放心,只笑道:“既然如此,汝小弟耿廣以騎吏身份,在並州吳漢麾下效力,到了並州後,記得叮囑他,家中妻子已有喜訊,年底就要分娩,去信問他新孩姓名要如何取,勿要忘了回話!”

耿況有許多兒子,基本都蔭父兄得任郎官,其中最小孩子叫的耿廣,年僅十七,其性格與耿弇卻有幾分相似,不願走這順利的流程,竟在半年前向第五倫請纓,願去邊塞,從行伍做起!

而第五倫欣賞其志向,同意了此事。

耿弇卻繼續搖頭:“小弟恐已不在並州。”

“雖欲圍魏救趙,但那‘趙’卻也不能置之不顧,陛下已決定,並州由我帶關中兵去頂上,吳漢則將並州兵騎大部馳援河西,擊垮右部,以小廣的脾性,恐怕已隨軍出征了!”

……

此時的並州新秦中,萬余騎兵已秣馬厲兵,準備出征。

這支“並州兵騎”,由耿弇一手創建,多用本地人士,以並人守並土,打出了新秦中保衛戰那樣的大勝,後來則由吳漢接手,雖然前後將軍出身、性格相差很大,但好歹也是懂騎兵的。

並州兵騎甲營三屯的騎吏,正是耿弇的小弟耿廣,模樣容貌與其兄確有幾分相似,亦如耿弇所料,耿廣聽說並州軍團要西援河西,立刻上書吳漢請求隨征。

吳漢一開始沒同意,還陰陽怪氣地對耿廣道:“上陣流血殺敵,乃是兵弁所為,汝乃耿氏君子,留守後方即可。”

耿廣不服,據理力爭道:“戰陣之上,只有袍澤、敵人,哪有什麽君子、兵弁之分?下吏隨父兄在上谷,三歲騎羊,五歲騎馬,八歲能射,論騎射之術,不敢說冠絕三軍,也算全營第一!”

“再者,下吏放著郎官不做,願來這並州做騎吏,與士卒同沐風沙,正是不想受家族蔭蔽。大丈夫當立功絕域,何能坐事散儒?願效前漢傅介子,此戰去河西斬匈奴將校,他日更願橫行異域,復斬樓蘭王首,懸於北闕!”

這一番慷慨陳詞,將吳漢都說激動了,只看著這個大男孩天真卻無畏的雙目,笑罵道:“好啊,看來耿家不止一個豪傑,準了!且下去做準備,明日隨前鋒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