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倫秀(上)(第2/3頁)

一時間萬眾沸騰,泗水亭的漢軍鹹呼道:“望吳王早即大位!”

直到這時候,劉秀才從高廟中走出,朝眾人作揖:“既然天意如此,眾心如此,秀,敢不敬承?”

儀式是早就準備妥當的,而天子袍服衣冠也制作完備,就在泗水亭高廟舉行了儀式,劉秀再度入廟,燔燎告天,禋於六宗,望於群神。

其祝文曰:“皇天上帝,後土神祇,眷顧降命,屬秀黎元,為人父母,秀不敢當。然群下百辟,不謀同辭。今王莽雖滅,然第五、公孫僭位,湮滅諸劉,竊據神器,劫迫忠良,酷烈無道,人鬼忿毒。秀身為太祖高皇子孫,豈敢不臨危受命?救我漢家社稷?”

於是定年號為建武,大赦天下,宣布所俘赤眉等皆免死,封劉玄為淮陽王,劉永為梁侯。

“兄長。”

高廟中的儀式即將結束時,劉秀摸著握在手中,縮在袖子裏的拍髀,默默仰天暗嘆:“秀兒做到了。”

他的夢想不止是讓漢家社稷繼續。

而是,要復興屬於他和兄長的大漢!

按照他們的設想,他們的指令前進!

“名為復興,實為再造!”

……

出了高廟,登上泗水亭壇場時,看著重新飄揚在沛縣的炎漢赤旗,背後是英雄祖先的凝視,面前是上萬臣吏士卒的仰望,縱然是心思深厚如劉秀,也不由激動。

“難怪高皇帝曾說,大丈夫當如是!”

這一刻,劉秀還真有點“大風起兮雲飛揚”的感覺了。

但劉秀沒有飄飄然,很快就冷靜下來,目光掃視眾人,開始了他醞釀已久的講話。

“秀能繼承漢統,多賴諸君之力也。”

“再加上吾兄伯升、陳俊、杜茂,一批批能人志士前赴後繼,方有今日局面。”

說完開場白後,劉秀卻話音一轉:

“但,自從新莽末年,天下變亂,復漢之言,已說了十年有余。”

“朕乃高皇帝第九世孫,復漢當仁不讓,雖九死而不悔也!”

劉秀指向群吏士卒:“但於諸位而言,對小吏士卒,乃至於蕓蕓眾生而言,為何要復漢?”

不是劉家人,為何要復漢?這確實是個好問題。先是群臣面面相覷,對鄧禹等人而言,當然是因為追隨劉秀,一起走上這條路,或為其人格所折服,或為謀個王侯將相。若是陰差陽錯,如賈復等輩,半路投了其他主公,那當然就不會再以復漢為己任了。

而對大多數普通士卒來說,他們不過是從眾而行,平日裏,還真沒幾個人關心頭頂打到底旗號究竟是吳,還是漢,區別不大,只要糧食管夠,日子還行,管他呢!

隨著喊話傳音的人將這個問題散播到軍中,眾人都議論紛紛,面露疑惑。

這就是劉秀重提此事的原因,既然他注定要以弱敵強,那就不能只靠軍事,還得靠人心。

必須有區別於其他諸侯的東西!只有他才能承諾的未來!

於是劉秀復道:“高皇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孝武皇帝雄才大略,北擊強胡,南收勁越……但今日,朕皆略過不談。”

“只從文景之際說起。”

“漢初掃除暴秦煩苛,與民休息,至孝文,頗為恭儉,又去除肉刑,即位期間總共只判處三百人有罪。其後孝景遵業,五六十年之間,海內殷富。富裕到何種程度?京師藏錢累計巨萬,在倉庫中繩子朽壞,錢掉滿一地,而太倉的糧食,則堆積如山,甚至溢到了外面,各郡國的粟米,便宜到一石十錢,縱觀天下,人人皆有飯吃,有衣穿。”

劉秀之言或有誇大,但依然讓普通兵士心生向往。

但文景畢竟距離現在太遠了,一百多年,幾代人下來,哪怕村裏老爺爺講故事,都不常談及那麽久遠的年份。

幸好,還有另一個值得讓劉秀誇耀的時代。

卻聽劉秀道:“而昭宣中興時,亦不亞於文景,經術大興,以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畜積歲增,戶口寢息。加上匈奴單於慕義,稽首稱籓,北邊太平數十年,一時間,百姓無內外之徭,能夠息肩於田畝。”

這一次,士卒們的反應更加熱烈些,東南雖然較中原等被戰爭荼毒之處更安定,至少沒有人食人,但日子確實大不如前了。他們依然記得,小時候在村閭中聽長者說古時,往往會憧憬地談起年少時經歷的昭宣中興來,記憶甚至會加以美化,讓那個時代充滿了理想的幸福。

當然,關於昭宣中興為何戛然而止,劉秀當然還是甩鍋於外戚王氏,一言帶過。

劉秀恨劉玄,不止是他篡奪了自家兄弟的勝利果實,間接害死了大哥,更在於,劉玄等人實在無能,浪費了新莽末年,人心思漢的大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