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君王死社稷!(第2/3頁)

馬援已渡過漳水,向西靠攏,其部兩萬余。

幽州突騎漁陽、上谷兩師,在下曲陽北、西遊弋,各二三千騎。

事到如今,大決戰的態勢已經很明顯了,魏軍已經從西、北、東、南四面合攏,將北漢劉子輿七萬余人包圍在下曲陽周邊百裏之地。

論數量,魏兵其實與銅馬相當,但愣是打出了包圍聚殲的架勢來,而劉子輿也不清楚敵方數量,總是會高估一些。

常山郡的真定王、上淮況部三萬人,亦被景丹拖住,被上谷突騎截斷與下曲陽的聯系,對下曲陽之困愛莫能助。

“魏軍的包圍圈頗為松散,眼下唯一的機會,便是趁著其東、南兩部尚未合攏會戰之際,集中兵力,選擇一方,一舉擊破!”

昌成侯劉植丟了祖傳族邑,但他對漢家依然忠心不貳,向劉子輿請命道:“東線馬援兵少些,還請陛下以臣為前鋒,全軍向東擊之!”

“只要先擊敗了馬援,再調頭與第五倫決戰,或有勝機!”

然而眾人雖同意劉植“先打馬援”的提議,卻不願與魏王決死。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只要破開馬援軍,陛下便能東狩,不必與第五倫糾纏。”

“東狩?”劉植大怒,看著提議逃跑的杜威:“你的意思是,放棄國都?”

“也只能如此了。”杜威不敢看劉植和劉子輿,竟然哭了起來。

北漢群臣已經達成了共識:下曲陽的丟失是注定的,千不該萬不該,不應和第五倫打消耗戰,被魏王將擅長短期決勝的銅馬拖入自己熟悉的節奏,最終箭盡糧絕。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如今的北漢,也就兵員還勉強夠數,糧食和民眾支持皆無——巨鹿本地人對外來的銅馬也頗為畏懼嫌惡,邳彤太守在時多好啊!聽說邳太守投魏,下曲陽人寧可被魏王統治,對他們來說,皇帝姓劉還是姓五、姓六,有什麽區別?

若是能還河北安定,姓七都行!

東山荒禿也同意劉植的提議:“沒錯,一路向東,殺回信都、清河,與城頭子路匯合,而後東投渤海!這才是最好的路。”

東山荒禿就是渤海人,銅馬中半數亦是來自那兒,同樣是深受河患的黃泛區,冀州待不下去,回去就是了。

“渤海雖然在水災後荒涼了些,但起碼地盤廣大,再不濟,往後還能往青州跑。”

銅馬軍的流寇本性開始發作,渠帥們你一言我一語,都覺得這是好主意。於他們而言,不就是換個地方,從頭再來麽?青州現在還沒有較大的勢力,銅馬雖然打不過魏軍,去進攻那齊王張步,鳩占鵲巢,還不是輕而易舉?

劉子輿心裏雖不樂意,但他也清楚,大難臨頭,自己這個皇帝若不依著銅馬的意思辦,他們指不定就會拋下自己,亦或是強行劫持而走,如此,威信勢必大跌,都不必第五倫打過來,自己就散了。

“就依諸卿之策。”

劉子輿讓眾人下去,只留下劉植,交心說話時嘆息起來:“群臣皆懼魏,唯獨昌成侯驍勇無畏啊,詩雲,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果然沒有說錯!方才唯卿所言甚合朕意。”

劉子輿站起身來,吐訴自己真實的想法:“巡狩,最初不過是史家為天子諱言,將周王出奔或赴諸侯之會,說成狩於河陽,但也是百年少有之事。”

“到了近年,皇帝們卻是動輒巡狩,王莽南狩漢中,授首宛城。”

“劉玄斬了王莽頭,還派使者來炫耀,要朕歸附,然而他也一樣,在赤眉打上門時,也拋下國都落荒而逃。南渡後,聽說只能偏王於荊南卑濕之地,西迫於公孫,北逼於楚黎,東邊更被其昔日臣子吳王秀所壓,當真可憐。”

對劉玄,劉子輿是頗看不起的,只覺得此人根本不配作為漢家天子,對不起他身上的漢高血脈!

你一個真劉,還不如我一假劉有能耐、有膽量、有骨氣!

若是劉子輿也學著此人,倉皇出奔,不是成了自己最鄙夷的人麽?

劉子輿道:“昌成侯可知,外頭常有傳言,說朕不是孝成皇帝的子孫,是假劉、假皇帝!”

劉植當然聽過,他的族人們為了說服劉植棄漢投魏,也沒少宣揚此事。但劉植卻對劉子輿信之不疑,為何?

當然是因為,他從這位皇帝身上,看到了少有的天子恢弘氣度!

就如今日!

劉子輿確實比劉玄勤奮一百倍,任何做皇帝需要的知識,他都能現學現賣,幾年下來,哪怕是生僻的典故,也能信手拈來了。

“趙地的大儒荀子有言,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

“然而古人又雲,三人成虎,關於朕的身世,說朕是邯鄲蔔者雲雲,竟也有不少人信之。”

“想要讓天下知道,朕是真劉,是真天子,只有一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