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上洛

張宗的計劃並非憑空想出,據他所知,史上便有兩個成功的例子。

“秦武王時,秦欲東出函谷,攻韓、窺周,於是遣相國甘茂率軍倍險,擊宜陽城。”

宜陽是南崤道上最大的城郭,城方八裏,地勢險要。可一旦奪取了宜陽,便可通三川,窺洛陽。

“到了秦昭王時,秦將白起從宜陽出兵,與韓魏決戰於南崤道盡頭的伊闕關,以寡勝眾,斬首無數,中原遂門戶大開。”

而如今,張宗打算將甘茂、白起加上呂不韋時在前代基礎上滅周的三場戰爭,一次打完!

洛陽,天下之中,漢高時還把這當了幾個月都城,劉邦更曾言:“吾行天下久矣,唯見洛陽!”如今雖非京師,卻亦是中原一大都會,名流聚湊,人口之繁僅次於長安、臨淄。雅言亦以洛音為基準,長安是政治中心,那洛陽便是文化中心。

張宗建議竇融繼續讓鄭統去硬磕新函谷,他則繞道宜陽拿下洛陽,二人把這奇功給分了。

若是能取得這天下名城,張宗必將名聲大噪,而魏王已有長安,再得洛陽在手,宗周、東周齊活,帝業便基本成型了。

“諸君好用險啊。”

竇融卻沉吟了,反問張宗:“諸君既知宜陽之戰,可知甘茂為何能贏得此役?”

這張宗就不太清楚了,竇融只道:“戰國之際,宜陽名為縣,實為郡,韓軍重兵把守,非數月不能下,而甘茂作為秦王客卿,在朝中常被人誹謗,故而他出征前,便舉了曾子殺人與樂羊謗書之事,與秦武王定下了息壤之盟,立誓一定會信任甘茂到底!”

“果然,宜陽難下,秦軍勞師遠征,久攻不下,士卒疲乏。而朝中謗甘茂者無數,秦武王亦頗為動搖,派人喚甘茂回師,而甘茂只回了‘息壤’二字,如此方能再戰數月,奪取宜陽。”

“與之相反,白起雖戰勝於伊闕,最終卻未免自刎於杜郵,就是因為與秦昭王方略相左,最終被猜忌了啊!”

“我相信,以諸君之能,一定能奪取宜陽,下伊闕,但事關重大,吾等得先與魏王立‘息壤之盟’才行!”

雖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戰術上將軍可以自己拿主意,戰略上卻必須回稟。竇融想,既然第五倫定的戰略目標是全取弘農郡而非拿下洛陽城,那他們最好不要擅自做主,魏王就在安邑,相隔百多裏,縱有山川相隔,往來不過三四日,形勢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張宗雖然覺得竇融太過謹慎,但畢竟是老領導,亦是此戰的主將,遂應諾聽命。

等兩日後,二人合寫的奏疏送到安邑城時,第五倫只笑道:

“余沒用錯人。”

“竇融這刹車片,當得不錯!”

……

“宜陽有鐵有糧,若在綠林手中,將源源不斷為新函谷關運送箭矢兵刃,與之互為犄角,故我軍欲取函谷,必先奪宜陽。”

“而綠林重兵守於新函谷關一線,強征民夫,兵力亦有三萬之眾,糧秣則由洛陽往西運送,若我軍偏師能從宜陽襲伊闕,再往北斷洛西大道,則綠林將被困於函谷。”

單從軍事角度來看,張宗的提議到這一步,是極其正確的,也有很強可行性。

可接下來他提議“襲取洛陽”,就是不懂政治了。

洛陽雖為天下之中,士人總有個東周洛邑的情節,但如今第五倫已有長安京師,又舉起了攘夷大旗,政治上的正義性是不缺的,取洛陽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

但洛陽是座大都邑,自從第一次進長安被迫提前交卷後,第五倫對這些大城市就頗為警惕,打個比方。

“長安是北京,洛陽就是上海,這大上海,能隨隨便便進麽?”

不準備好一大批官吏,好好約束軍紀,是不敢貿然去考試的。

更大的原因是,洛陽哪怕因戰亂凋敝,人口也不亞於長安,打進去了,需要一大批兵卒留守。那幾十萬張嘴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匆匆拿下反而是個大包袱。

倒不如等八月秋收完畢,河東、河內都有余糧可以賑濟了,再繼續進取不遲。

虧得第五倫點了竇融居中調遣,能替第五倫在前線勒住馬速,否則張宗、鄭統二人勇則勇矣,一激動沖太猛反而成了畫蛇添足,還是竇周公懂他的心思,也明白大局。

於是第五倫準了張宗襲南崤道、包抄函谷關綠林軍的請求,但卻否決了他打洛陽的提議。

“先殲綠林於函谷,待八月秋涼,余將親往河南‘上洛’!”

……

依魏王之詔,張宗從陜縣往南,走了南崤道,等待他的第一道難題,是“峻拔陡峭”的雁翎關,這小小崤函之地,關隘真是數不勝數。

而橫野將軍鄭統則向東進軍,也要路過一處“山岸如削”的硤石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