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持久(第2/2頁)

敲定北方的“持久戰”方略,彌合朝中分歧後,另一片戰場,第五倫就沒那麽多耐心,只要求速戰速決了。

“下詔,告訴前將軍景孫卿,速速結束上黨之役,揮師向北。”

“入秋時,余要第一時間,吃到太原的小米!”

……

魏軍對長子城的圍攻已經持續了兩個月,卻依然沒什麽進展。

此城地勢太過險峻,築在高出地面的台地上,城高墻厚,易守難攻,加上城內的上黨太守鮑永是死硬的復漢派,堅決不降。

“我算是知曉,昔日綠林仰攻潼塬時的酸楚了。”

攻城也是熬耐心的活,幾番強攻都未建功,景丹頓時沒了脾氣,他也不只盯著一處啃,留了萬余人慢慢圍城,他則指揮大軍橫掃周邊,將上黨其余各縣悉數拿下,保證補給糧秣的同時,也讓長子變成一座孤城。

但鮑永卻仍對援軍抱有一絲希望,景丹要做的,就是將這份期盼一一扼殺!

陘是山間通道,太行山被水流切割,有很多通道,其中太行陘、白陘通往河內郡,滏口陘通往魏郡、邯鄲。

考慮到當年秦趙爭奪上黨的長平之戰,趙軍就是通過諸陘馳援,如今鮑永得了東方劉子輿傳詔,據說此人已得了銅馬支持,號稱數十萬大軍,正在橫掃河北,景丹認為比起負隅頑抗的鮑永,銅馬賊威脅更大。

景丹遂揮師向東,將上黨通往河北的三處陘口堵死。

從上黨攻取陘口關隘並不難,更何況山對面也是友軍,魏地的耿純親自帶人打通滏口陘,兩軍在滏水之畔的涉縣相會。

“終於又見孫卿了。”

二人多年前在長安與第五倫一同為郎,都是好友,此番相會,分別是“左丞相”和“禦史大夫”,排位上耿純略高一籌,只是景丹比耿純多了一個前將軍之銜,此番手握三萬大軍,欲全取山西,只要進展順利,軍中地位將更加穩固。

景丹與耿純寒暄後,問起河北近來形勢,二人距離長安太遠,決策需要先決後稟,須得相互配合才行。

耿純道:“真定王劉楊與趙王劉林停戰了。”

本來也沒真打起來,隨著銅馬軍拿下和成,開始進入真定,真定王聽聞老巢失火,頓時急了。

而劉林也終於接受了劉子輿掙脫束縛,勾結銅馬,欲做真正皇帝的事實,迫於魏兵進攻邯鄲的壓力,也遣使與真定王講和,二人暫且達成一致,但以臣抗君這劇本該怎麽寫?耿純一面有條不紊掃除魏地境內諸劉勢力,同時打通滏口與景丹取得聯絡。

說到這,耿純也表露了親來與景丹相會的用意。

“孫卿可願分兵五千,隨我擊邯鄲?”

景丹有些猶豫,第五倫前幾天送來的詔令要他速取太原,先拿下山西再說,沒說要配合耿純動邯鄲啊,邯鄲是大城,當初秦軍挾長平大勝,打了幾年都沒拿下,縱加上耿純的魏地征召兵,恐怕也難以圍成一角吧。

景丹旋即想到了一個人,按理說河北的戰事應該由魏王的丈人行指揮才對,他跑哪去了?

“左相國,文淵將軍何在?”

耿純說起這個就來氣:“文淵已帶河內兵,奪取邯鄲東部廣平郡,但……”

但馬援和耿純的意見出現了分歧,耿純認為應該打邯鄲,北上襄國城,一舉覆滅趙王勢力。

但馬援認為趙王麾下兵卒數萬,沒有傷筋動骨,與他們兵力相當,守邯鄲、襄國兩城並無問題,但四面受敵,也沒有反擊的能力。

反而是劉子輿和銅馬這攪局者,帶來了太多不確定因素,威脅比河北三劉加起來還大!

“無必勝之將,卻有必勝之民!我不懼河北三劉之眾,獨懼百萬匹夫之怒!”

於是馬援以為,應該先向北方清河、信都進軍,利用當地豪右對銅馬賊的恐懼,促使他們倒向魏王,完成易幟,提前在河北構建一個針對銅馬軍的包圍網。

否則等劉子輿徹底控制銅馬軍,再改弦更張,與河北豪右達成和解,事情就難辦了。

耿純真希望馬援用兵能像景丹這般謹慎,步步為營難道不好麽?只可惜馬文淵做事和他族侄耿伯昭很像,用兵天馬行空。

馬援是國尉、驃騎大將軍,魏國軍事最高統帥,打仗上耿純也得聽他的,只能匆匆寫了奏疏向第五倫敘述,卻攔不住馬文淵的行動。

“如今文淵已將兵萬余,取巨鹿城,又分兵東去清河,接下來要北上信都了!”反倒是耿純留在魏地,須分兵守備新占城郭,又想打邯鄲,只能向景丹“借兵”。

信都目前算是銅馬大本營,景丹聽愣了:“馬將軍這是……要端銅馬賊老巢?”

這事傳到長安,第五倫恐怕又要說一句“就你馬離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