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棄地(第2/3頁)

豈料彪哥回頭就對他道:“老中丞之子宣伯虎亦是吾等袍澤,他也在新秦中,難道中丞也同意棄地?”

宣秉十分冷漠,他今日只管朝堂禮儀,不管朝會結果。

第五倫讓二人稍安勿躁,目光看向宋弘:“宋少府曾做過並州牧,你也贊同棄新秦中,為何?”

宋弘在並州牧任上幹過好幾年,還為王莽籌集過緣邊作戰的糧秣,新朝對外政策的慘敗,給他留下了巨大影響,遂道:“臣常處並州,故知塞北緣邊之地,從宣帝以來,幾代沒有見過烽火,沒經過戰事,百姓人口旺盛,牛馬遍野。”

“等到王莽攪動了匈奴,與單於結仇,南北再度交兵,邊郡人民或死或被擄;再加上王莽征集十二部兵馬,長久駐紮在並州,不但將士疲憊,邊郡糧食空虛,原野上隨處可見暴露的白骨。”

“如今大王之地不過一州半,國力兵卒人口,遠不如新莽時,卻同時與隴右、南陽、河北敵對,戰事多於始建國年間。”

“而匈奴已得西域臣服,勾結烏桓,又有胡漢助紂為虐,其勢力遠超十年前。”

這一對比,暗藏的意見是,第五倫若是一時不忿,要和匈奴全面開戰,結果必然失敗。

宋弘分析局勢也不離本行:“如今朔方、五原悉數淪陷,為匈奴、胡漢所控,新秦中再無外屏,匈奴從朔方南下攻之,逆河而下,一路多有草場,數日可至。”

“但魏軍若要救援,需要走多久?”

他朝第五倫作揖:“大王昔日曾率豬突豨勇戍邊,當知曉,若自北地郡馬領城前往新秦中,最近的路是先往北,在西折,走一千余裏,然而沿途多是鹽湖戈壁,無水草,大軍難行。”

“太平時節更常走的路,乃是徑直向西,借道隴右安定北上,全程一千三百余裏,然如今此路為隴右占據。”

新秦中如此遙遠,想在匈奴與胡漢全力進攻下保住它,需要花費多大的兵力?為了維持兵力,又要消耗多少民力和糧食?宋弘不忍看到第五倫為了幾個縣,就讓關中數郡好不容易恢復的民生擱置,重蹈王莽時的覆轍。

“大王曾將漢中比作雞肋,如今新秦中,則猶如壁虎之尾,棄之不惜。”

眼看宋弘也同意棄新秦中,第七彪傻了,宋弘的話句句在理,第七彪罵人行,正兒八經的辯駁卻張口結舌。

第五倫沉吟未言,余光瞥向任光。

雖然偶爾也覺得任光滑頭,總是逢迎上意,但此時此刻,第五倫確實很需要他的意見。

任光立刻就領會了,站出來道:“臣倒是以為……新秦中不必棄!”

馮衍冷笑搖頭,宋弘則板著臉,他欣賞任光的能力,卻不喜歡任光這點,為人臣者,有時候就應該堅持對的事情,忤逆上意亦不足惜。

但任光卻也能拎出幾個理由。

他認可不必棄有二:“臣聽聞,新秦中城池障塞高大,尤其是富平縣與渾懷障,能以一禦十。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足以自給,若能保住,駐軍在當地就有飯吃,不需要千裏運送。”

“其次,如今大王令人制炒面為軍糧,送往北方,短則半月,長則一月不會朽壞,塞北幹燥,甚至能撐兩月之久。而車騎將軍正奉命募並州人練騎兵,從上郡膚施縣往西行,九百裏可達富平,耿將軍乃並州一方之將,大可兼顧西河、新秦中兩頭。”

有一點牽強,還有點紙上談兵,但任光作為沒去過塞北的人,能說到這份上就不錯了。

眼看幾人爭得差不多,而耿弇、景丹、萬脩、馬援乃至岑彭都在外地,沒法立刻給出意見,第五倫知道,該由自己來一錘定音了!

“伯卿說新秦中‘不必棄’,余以為,他說錯了!”

此言一出,馮衍大喜,宋弘松了口氣,第七彪急得臉都紅了,而宣秉也擡起頭看了第五倫一眼,他豈會不擔心兒子安危呢?

豈料第五倫下一句卻是:“要余說,新秦中,是‘不能棄’!”

喜歡看群臣爭議,卻甚少親自下場的魏王,今日屁股卻完全偏向一邊。

“新秦中乃是關中之屏蔽,河隴之噤喉。文景之時,邊備不修,新秦中為匈奴所占,單於騎兵,可以徑直南下襲朝那、蕭關,斷回中道,甘泉宮可望見烽火,細柳營紮於渭橋,一時間涇渭以北,遂無寧宇。”

“直到漢武帝驅逐匈奴,置郡戍守,自此以後,關隴無匈奴禍患者百余年。故而新秦中乃是天下之沖要,若無新秦,則北地危,北地危,則長安薄矣。”

第五倫看向馮衍:“馮典客以為匈奴得了新秦中,會只襲擾隴右隗氏,實在是太過托大了。若是盧芳與隴右勾結,合力犯我邊塞,又當如何?”

和匈奴有血海深仇的隴右良家子會和盧芳聯手?馮衍打死也不信,但又不好直接駁魏王,只能訥訥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