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報與桃花一處開(第2/3頁)

“尚在西漢、綠林、北漢手中的郡縣,余管不到。”

“但本王治下諸郡,決不能出現人相食的慘劇!”

第五倫又給自己定了一個看似簡單,實則極難的目標。但在他看來,這是一個政權基本的底線,春天不急著打仗,最緊要的,便是保民生。組織修宮殿圈地獵麋鹿,還是修水利搞開荒屯糧食,只在統治者一念之差。

所以,後世子孫罵他飲鴆止渴也好,急功近利也罷,必須跟大自然爭口活路了!

第五倫下令道:“春耕時,一萬頃地必須開出來!一萬戶流民、一萬戶長安裏閭人家要安置至此,設置‘上林縣’,確保每戶一到兩名男丁,可屯五十畝土地。”

“渭南與右扶風因為戰亂,百姓流離失所,錯過了種宿麥,夏天恐怕要顆粒無收。”

宿麥就是冬小麥,乃是漢武帝時大力推廣的作物,優勢不在於產量多高、麥面多香,而在於與一般的作物季節不同,可以救急,麥飯雖然脹肚子,但總比餓著強。

一合計,如今五谷主糧的大窟窿是填不上了,得靠雜糧野菜來補。

“設法在上林之中的不種糧的荒地上,多播種苜蓿,亦可救饑。”第五倫對任光耳提面命,這種來自西域的作物,他在新秦中開荒時種過,是既能肥地,也能進嘴的好東西。

這是未雨綢繆,但確實還沒困難到全民挖野菜的程度,第五倫又點著昆明池道:“余聽聞昆明池如今已早不是教習水戰的地方,而變成了魚塘?”

“正是。”宋弘說道:“漢昭帝時,水衡都尉趙充國在此投魚苗,後數年,昆明池所產的魚不但能滿足諸陵廟祭祀,還能多出不少,送去長安東西市販賣。”

這倒是一樁好事,第五倫頷首,亂世裏雖然有不少百姓餓極來撈魚蝦吃,但看池上小船忙碌,每一網下去都能收獲頗豐。

任光則插話提及:“長安城中的國由等耆老、博士,曾派仆從來昆明池求魚……這個秋冬長安貿易斷絕,連牲口都不曾有人趕去一頭。”

他笑道:“曾經無肉不歡的肉食者們,如今只求口魚肉吃……”

太學博士國由等老家夥,作為長安人推舉的“父老”,來跪求第五倫還都長安,已經碰壁兩次了。一次在武功,一次在盩厔,第三回還不知什麽時候來呢。

第五倫卻一點不憐惜他們的奔波勞累之苦,只道:“這昆明池的魚,不供應陵廟祭祀,也不必送去東西二市了,每日所撈,分予長安周邊駐軍食用!”

“城中大腹便便的肉食者,且再餓癟些再說,日後若想吃肉,亦或是上林中的果子,就用糧食或布匹來換,奴婢也行。”

第五倫希望盡可能將糧價壓下去些,聽說在東西市,將一個孩兒賣作奴婢,換等重糧食的事已經出現,為了避免有人囤積谷物坐等饑荒再高價拋售。第五倫已經開始考慮,等停了救濟的粥鋪後,要在長安發“糧券”,限量供應了。

安排完這些,第五倫離了昆明池,帶著衛隊繼續繞著長安城“行春”,他接下來途徑了白楊觀、宜春苑等處。

昔日這兒是屋椽雕彩,椽頭飾玉,輦乘閣道,綿延相連。削平高山,其上築堂,台閣累累,重重疊疊,一切都是為漢家天子的遊宴而準備。

可如今,卻是昆明池鬼夜哭,昭台台棲梟鳥,一片戰亂後的荒蕪。

“還能住人的宮苑,尚余多少?”在車上時,第五倫如此發問。

少府宋弘還以為魏王前腳才大義凜然自詡“民子”,後腳就琢磨著享樂。

他是個古板君子,甚至連主君聽鄭衛之音、回頭去看屏風上的女人畫像都會不高興,遂板著臉地說道:“原本有苑三十六,宮十二,觀二十五,共七十三。王莽拆毀了十余處宮館,取其材瓦營造九廟。綠林入寇,戰亂損毀了二十余所,還剩一半。”

劉伯升、隗囂將這些宮苑分給軍隊、豪強,第五倫卻另有打算。

“各苑過去用來養虎豹、白鹿,如今就用來養作戰用的牛馬牲畜,觀周圍的屋舍,本就是宮女奴婢所住,先分給來屯田的民戶。”

“至於剩下的宮室,則辟為工坊!”

第五倫笑道:“余都想好了,隸屬於少府的工匠們,織布之人住繭觀,攻木車匠輪匠們住白楊觀、柘觀、樛木觀,釀果酒的住在蒲陶宮,制皮的住在虎圈觀,如此便與原料相近,也有道路可通長安。”

“如此,也才對得起他們隨余北上南下的奔波,以及戰爭中為我軍制甲煉鐵造兵刃縫袍服的辛勞,少府以為如何?”

宋弘聽愣了,而第五倫只當他同意,掀開車簾繼續往外看,雖然有些戰後荒涼,但上林中也不乏新生的跡象:白楊觀被燒毀的殘木上,有鵝黃嫩芽探出了頭,宜春苑裏的初春殘雪覆蓋下,亦將是綠茵繽紛,恢復生機。再過個把月,桃花也要綻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