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戰於周原(第2/3頁)

第五倫這些天才算深刻理解老家門口前那條溝渠的妙處,和平時它作為橫穿兩郡,灌溉數萬頃地的甘泉,戰時與爬犁一搭配,竟成了運糧食物資的高速路,回想當初與第七家在渠邊爭水的一幕,真是感慨良多。

末了又為成國渠等漢武時的大工程叫屈:“有人寫上林苑,賦長楊宮,為何就沒人寫篇《成國渠賦》?”

王隆這段時日頻頻被第五倫約稿,又是為他焚券作賦,又根據魏軍驅逐上林中豪右熊豹,寫了篇《反長楊賦》,都成禦用文人了,如今驟聞魏王此言,臉上不由苦澀。縱他才思敏捷,也忍不住虎口有些疼。

虧得第五倫沒逼著王隆再度熬夜,笑道:“算了,等往後等余拓展溝渠,讓她能一路往西,延伸到岐山腳下,與汧水連在一起再說罷。”

雖只是隨口一提,但大軍抵達岐山附近時,看著這片土地,第五倫只覺得,若再不興修水利灌溉,這周原只怕就要荒廢了。

他記得揚雄教《大雅·綿》裏有句話:“周原膴膴(wǔ),堇(jǐn)荼如飴。意謂:周原多麽肥沃,連長在這的苦菜都變得甜美。”

詩經中的周人發祥地,被描述得極其美麗,草木蔥蔥,平原漠漠,河澤盈盈,岐山巍巍。在第五倫想象中,應該個郁郁蔥蔥的地方,哪怕是冬日,北面險阻峭拔岐山的上,林木也應密密麻麻才對。

然而抵達此處後,見到的不是秀麗周原,反而是一處略顯凋敝的荒野,不少土地因缺乏灌溉而拋荒,連宿麥都沒來得及種上。岐山的林木也早就砍伐一空,好似被人剃了個禿頭。

想想也是,從周人遷徙至此,一千多年過去了,土壤不似當初那般肥沃,龐大人口對薪柴的巨大需求讓斧斤不顧時限,頻繁入於山林。

“這岐山上,應該再聽不到鳳鳴了罷?”

周原的今日,就是渭北的明日啊,關中依然是天下農業最發達,畝產最高的地方,但此處的生態也有些遭不住了。

但就是這片冬日裏寂寥枯萎的大塬,卻也是一處現成的戰場,魏軍騎兵較少,經歷過越騎營的暴雷後,不再作為單獨的建制作戰,而是分給各軍,做做斥候之事,如今大軍行進,便分散在周圍數十裏,一旦遇敵便能立刻回報。

“大王,前鋒於西方三十裏外,見隴軍大隊人馬,其斥候追擊,交戰互有死傷!”

說是互有死傷,其實是魏軍斥候吃虧較多,馬上功夫,哪怕是越騎營,都比從小在馬上玩耍遊獵的良家子差些。

第五倫立刻派人召景丹、萬脩前來,與二位將軍商量對策:“我軍為誘隴兵決戰,先縱第七彪貿然追擊受挫,又故意遠離城郭,來此周原,做出馳援伯昭之狀,如今隗氏果然中計而來。”

萬脩對第五倫隨軍離開郿縣略有微辭,若是有誤,便會鑄成大錯。

但第五倫以激勵軍心為由,甚至笑著對兩位將軍道:“勿慮也,盡力去戰,哪怕是敗了,余也輸得起。”

此刻,萬脩只推算起雙方兵力來:“民夫雜兵並非越多越好,是故一萬民夫留在後方。我軍如今有四萬之眾,其中能戰老卒兩萬五千,新募士卒、民兵萬五千人。”

“據降者招供,敵約一萬八千,或有出入,騎兵不超過五千,其余多是豪強徒附。”

五千騎兵,雖以輕騎為主,但也是很恐怖的數字了,他們還不是半路出家的“騎馬步兵”,而是從小在隴右邊塞山林草原裏縱馬馳騁的良家子,在過去兩百年間,與匈奴人相遇也能以寡敵眾,打個平分秋色。

對這樣的敵人,萬脩不是很有信心。

虧得第五倫軍中,還有個自稱“善於克騎”的家夥。

景丹在先前軍議時,便支持第五倫的冒險舉動,還提出了許多對付敵人騎兵的妙招。

“臣在上谷,曾與老耿將軍同匈奴、烏桓角逐,當地有幽州突騎,是故可以騎制騎。而我軍縱得上郡、西河馬匹,但騎兵絕非一年半載能練出來,此戰用的,無非是以步制騎,以車制騎之策。”

從月余前,少府宋弘便奉命為景丹的“以車制騎”“以步制騎”做準備。少府、水衡的人手加班加點,木工、輪工、車工們,不但打制爬犁,還做了一批既可以作為輜重車,糧食一卸又能作為武剛車用的車乘。

而冶金匠人,則制作了一批專為隴右騎兵準備的武器,交付老卒使用訓練,第五倫巡視時,也提了些主意。

今日它們終於有機會派上用場了,景丹甚至有些興奮。

“周原看似平坦,但一些地方雪深二尺,於騎兵不利,彼輩若貿然突擊,一旦馬蹄陷入,便只能下馬步戰,是故當尋有雪處紮營布陣。”

第五倫頷首:“依前策布陣,左翼交給君遊,右翼則交給孫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