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渭南渭北

六月初九,肅清了常安城內誤信戰忽的傻魚趙閎等人後,第五倫連史諶也不放心,直接將其帶在身邊。常安則交給第五霸、任光、第八矯以及族兵留守,他要帶著從藍田召回的第七彪等人,親征田況。

也就是在離開前的會議上,第五倫才第一次與核心的幾人披露了自己未來數月的戰略:

戰略性放棄常安,將主力遷移至渭北!

第七彪還心心念念第五倫做皇帝,挑個良辰吉日在常安先稱王呢,一時間沒想明白,第一個舉手表示疑惑:“明公,吾等已入居京師,為何卻要放棄?”

到口的肉,怎麽能吐出去呢?這是第七彪永遠不會明白的事。

第八矯也有點詫異,他最初看第五倫的布置,還以為是要以關中爭天下。

第五倫初下常安時是如此打算來著,這才派出幾支部隊欲爭關隘。但人算不如天算,他驅逐王莽時,別人也沒閑著,險關不是平地,除非傳檄而定,否則短時間內還真不能保證立刻攻下來。而四周勢力林立,昨日聽聞綠林也贏了昆陽,勢力膨脹,甚至連弘農的新朝殘余也被第五倫嚇得降了更始。作為“漢”,還於舊都,必然是其政治訴求。

短則月余,遲則秋末,綠林必然發兵西進。

北軍的降兵降將就不要指望其奮力抵抗,肯定和趙閎一樣,敵人還沒打來就琢磨著改換旗幟投降,自古以來,大城最是難守。

與其重蹈王莽覆轍,倒不如收縮兵力,集中力量控制統治基礎更紮實的渭北列尉、京尉。

第八矯提出擔憂:“明公,如此一來,吾等不就成了楚漢之際的三秦王了?關中本是形勝之地,然章邯等輩,雍、塞、翟各占一方,未能合力,遂為劉邦各個擊破,三秦滅。”

任光倒是對第五倫的決策早有預料:否則何必大肆開倉放糧,將不好帶走的陳年糧食都給常安人分了呢?但他並非關中人,知道大略,不明細節,對其中利好沒法說得太清楚。

說起這個,第五倫卻是行家裏手,他五年前在列尉做戶曹掾時,就走遍了渭北各縣,一地地深入考察。後來頻繁入京,在鴻門常安間往來,對渭南也頗為熟悉,說起二地優劣來,簡直跟老農婦數家裏兩只雞哪只肥哪之痩,誰下蛋多誰下蛋少一樣。

一條渭水橫穿關中,渭南便是漢時京兆尹,新朝的光尉、翊尉兩郡。

第五倫告訴眾人:“渭南本來得天獨厚,終南山流下的灞、滬、澇、灃、潏諸水,加上渭河,真可謂八水環繞,容易引出灌溉渠道,故而良田萬頃,周秦漢三代千年開辟,地狹人眾,地畝一金!”

漢時,缺乏灌溉條件的土地,畝價一般在千錢以下,低者為三四百錢。然而渭南靠近常安的土地,卻達到了驚人的畝價一金!

秦朝和漢初時,渭南還是典型的農業區,然而到了漢武帝時,發生了一件大事:退耕還林……其實就是上林苑擴大。

“上林之大,南至宜春、鼎湖、禦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長楊、五柞,北繞黃山,瀕渭而東,周袤數百裏。”

漢武廢數縣之地而圈上林,變成了皇家私產,周長三四百裏,固然也有保障常安薪柴用度,以及歪打正著保護了關中日益危險的生態平衡。然而大量膏腴之地被圈占,渭南的“陸海”頓時缺了一大塊,用東方朔噴漢武帝的話說就是:“絕陂池水澤之利,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棄成功,就敗事,損耗五谷”。

但誰也阻止不了漢武的決意,自那之後,本就狹窄的渭南平原,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由於人多地少,而耕地不足,許多人都走上了其他的謀生之道。作為四方輻湊並至之都會,地小人眾,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就是搞工商業,甚至第三產業去了。

“王莽雖開上林為民田,然不過十余年,無濟於大局。”

除了新豐附近的“渭穿渠”新開了五千頃田,渭南農業發展基本停滯,京師幾十萬非農業人口的糧食,靠的是哪呢?第五倫入京後,令任光調閱納言府大司農薄冊,又與宋弘求證過,和他想的差不多,除了部分來源於關東漕運,大頭還是來自一水之隔的渭北平原,亦是如今的京尉、列尉、師尉三郡。

第五倫道:“渭北,尤其是涇洛之間,本多為鹽鹵旱地,河流不及,難以灌溉,地廣人稀。然秦時便有鄭國渠,溉田四萬頃,以此富強;後來漢開白渠,復溉田四千五百余頃。”

他點了第八矯:“季正來說說,渭北還有哪些溝渠。”

第八矯當然也清楚:“渭北涇水以西,有成國等三渠。”

他們臨渠鄉,就是因在成國渠邊上而命名,第八矯對家鄉事務當然不會陌生:“成國渠長二百裏,灌溉京尉、列尉兩郡十余縣,約兩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