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一二二(第2/2頁)

劍為雙刃,單刃就為刀。

那工匠打造時,單刃肯定比雙刃更容易一些。

趙維楨也是聽到蕩威說,蜀地的工匠有著更高超的冶鐵工藝才想試試看的。

“你與新來的鐵匠們商量一下,”趙維楨說,“能否將刃做薄一些,刀身重一些,用冶鐵制造最好。”

在歷史上,到西漢末年,鋼制兵器已經完全取代了銅兵器,技術相當成熟了。

可惜的是趙維楨不是很懂化學,更不懂煉鋼。

她也只能是力所能及地提供生產鐵兵器的條件和思路——

而現在,也確實有了足夠的條件。

秦央招呼其他鐵匠過來,幾名經驗豐富的老鐵匠湊在一起,大致一看,就明白了趙維楨的構思。

“君上所想絕妙!長刀工藝反而簡單。”

“刀刃做薄,只重劈砍,借刀身重量加力,倒是個好法子。”

“如此將軍們訓練騎兵時,也要容易的多。”

根據歷史記載,春秋時期就有鐵器的使用,到了戰國末年,兵卒作戰時用的兵器已為青銅器和鐵器混合。

至於趙維楨生活的當下,秦國早已開始逐步普及鐵器的使用。

原因在於農具的改革與農作物的增加,糧食產量提升了,人不缺吃的,就會去做其他的事情,顯然探礦就是其中之一。

墨家子弟又做出了水排,亦是提供了相應的冶鐵條件。

更遑論如今韓國為秦國藩國,魏國又為吞並了大半,中原的礦藏也悉數歸於秦。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趙維楨始終覺得,歷史推進用不著靠一人。

基礎生產力提升之後,不用她去做什麽,這不是就有吃飽喝足、條件充沛的鐵匠,自己開始琢磨如何精進技藝。

那冶鐵、制鋼的技法不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麽。

“那就勞煩諸位。”

趙維楨由衷道:“若是能成,秦軍將士們不僅是多一份戰力,更是多一份回鄉的機會。”

秦央興致勃勃回應:“君上客氣了,這事本就是我們的職責。不過……”

“不過?”

“王上當真要打趙國?”秦央問。

趙維楨莞爾:“哪裏不可麽?”

秦央撓了撓頭:“韓國最弱,先行打下來,接著不該去打第二弱小的魏國麽?”

“如此看法,亦算一家之言。”趙維楨耐心解釋道:“只是打韓,是因為韓國毗鄰秦國,也在趙、魏之間。今日韓國為藩國之後,成功將趙國與魏國分割看來,並不是因為韓國最為弱小。

“而後再看趙、魏兩國,目下趙國尚有一戰之力。如果秦國先打魏國,趙國肯定會出手阻撓,而先打趙國——魏國如何,你也看到了。”

古人也不都是傻瓜,我國歷史上大半經典典故都來自於先秦時期呢。

拋開生產力的局限不講,秦國在戰略的部署上,趙維楨自覺看不出任何問題。

“可是……”

秦央猶豫道:“趙國還有李牧將軍。”

趙維楨挑眉。

並非趙維楨想長他人志氣,只是秦國尚武、獎勵軍功,在嚴格的軍功封爵制度下從來不缺英勇猛將。數秦國悍將那是要數出一整本史書來的,可饒是如此,歷史上的秦國想打趙國,也是對李牧忌憚無比。

足以可見其能力。

也許秦央一個技術宅不善於政治與兵法,但他的反應也側面證明了一點:連不問世事的科研人員都知道李牧打仗厲害。

畢竟能帶步兵大勝騎兵的武將,放眼全球上下五千年,一手也能數得過來。

打不過,說不動,墻角深深紮根在趙國土地裏,撬是注定撬不過來的。

要說行離間之計……

趙維楨心中醞釀了諸多想法,面上卻認真道:“趙國有李牧,秦國還有王家、蒙家父子,以及其他猛將呢。”

秦央訥訥道:“我不是這個意思,君上……”

趙維楨側頭,指向擺在一旁的兵器架子:“縱然信不過兵卒,也得信你們打造出的兵器才是。”

聽到趙維楨這麽說,秦央的臉色才好看了一點。

“君上說的是。”他笑道:“趙國只有一個李牧將軍,咱秦國名將可是多得是呢!”

這還差不多!

趙維楨剛想再說些什麽,話到嘴邊,就看到魏興一臉大事不好地匆忙走進來。

“夫人。”

魏興神情還算鎮定,但跟在趙維楨身邊那麽久,魏興一個眼神她就知道出事了。

“怎麽了?”趙維楨問。

“夫人,你先做好準備。”魏興為難道:“趙家老主人病倒了,不……不太好。”

“……”

趙維楨心中猛然一顫。

趙家老主人,說的自然是趙維楨的家中老父趙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