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7章 春來

待到俘虜們整頓完畢,雷遠傳令收兵。

走了不過數裏,經過兩處隱蔽谷地時,在此待命的郭竟、賀松兩營人馬也現身出來,匯合成大隊緩緩而退。

雷遠雖然相信自家部曲的實力,卻從不托大。就在他領兵深入山谷的當天,各部部曲全都已經開始整備。當晚郭竟、賀松兩營次第前出支援;隨即鄧銅、丁奉兩營也進駐谷口處的營地。無論佷山蠻還是沙摩柯所部,若有什麽異動,合計五營兵力足以制服之。

同時雷遠也很懷疑,沙摩柯應當也是同樣,在戰場之外潛伏了相當數量的精銳兵力。這名五溪蠻王好歹也是縱橫群山的強人,斷不至於只靠著那千多名持械猴子作戰,總會保留些壓箱底的實力。

當晚清點帶回樂鄉的俘虜,共計男女七百余人,漢、蠻各半。雷遠擇了一處莊園將之臨時看管,待到自家所屬民眾、部曲全都安頓完畢之後,再分散安置他們。

此前雷遠將歸屬在各地宗帥豪強之下的百姓全數移交給縣衙,由蔣琬負責管理。鑒於這些百姓們依附豪強宗帥甚久,彼此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足以對縣寺的管理形成阻礙,因而蔣琬決心趁著冬季農歇,將他們全部拆散,再更換地方重新安置。這個舉措牽涉到上萬民眾,數十座塢壁莊園,縱然得到雷遠調撥了基層吏員三百余人襄助,也不是那麽容易完成的。

與此同時,廬江雷氏自身所屬的民眾和部曲,也需要盡快擇地落腳。這些百姓們歷經了難以想象的困苦,追隨著宗族來到大江之畔的樂鄉,他們迫切希望洗去沿途的風霜砂土,重建屬於他們的嶄新家園。但安置這些部民的思路,與尋常百姓大不相同。

尋常百姓可以按照農墾和生活所需,分散布置在樂鄉縣廣闊範圍內的各處塢壁中,但廬江雷氏部曲不行。

他們既是雷氏家族所屬的私兵,也是偏將軍雷緒在籍的部下,要承擔保境安民乃至南征北戰的職責。這些部曲如果分散開去,既難以做好日常的軍事訓練,一旦有事,也極易遭到更各個擊破。

樂鄉縣北與江陵隔江相對,南與武陵咫尺之距,若孫劉聯盟有變,南北兩面的吳軍合力,隨時可以將樂鄉作為突破口,從而對公安形成四面威逼之勢。故而雷遠斷不能高枕無憂。

之後的一段時間裏,雷遠和他的部下們,都在忙於厘清部民和部曲的管理體制,同時也要落實各處軍隊所屬田園的開辟,以保證供給。

經過反復的盤算,最後決定將雷氏部曲集中屯駐在六處塢壁,以拱衛樂鄉。六處塢壁的規模都很大,其中兩處的位置接近樂鄉縣城:一個是雷澄所部著手修建的樂鄉城北堡壘,用於封鎖通向蠻部的山谷;另一個在樂鄉縣城正南五裏的台地上,與縣城共同包攬整片山間坡地。另外四個塢壁,或者在縣城西側的連綿谷地和坡地中,或者占據控扼交通的要地,其軍事上的重要意義,遠遠大於農業發展的意義,而彼此間的距離恰可呼應。

按照雷遠的計劃,這些塢壁都將依托原有豪強莊園的基礎,暫時以夯土為墻、內外各設深溝、高壘等防禦設施。日後條件允許了,再逐步加以擴建。

此前玄德公與雷遠談妥,在雷緒就任的偏將軍之下,設營司馬分統五營,再加上將軍本部,共六個營。參照漢家北軍五校五營共三千五百人的舊制,偏將軍下屬六營,便是授予了廬江雷氏四千部曲的編制,同時,也等於承認了雷氏家族對四千部曲背後、那四千蔭戶的合法控制。

當然,追隨廬江雷氏來到樂鄉縣的徒附百姓共計五千七百戶,兩萬兩千六百口,實際遠遠超出玄德公劃定的範圍。但當世大族俱都如此,這是不成文的合理規矩,誰也不會追究。

在辛彬和周虎等管事夜以繼日的努力下,五千多戶人丁以最快的速度,陸續配置到六處營壘居住。

營壘周邊的地形通常都比較復雜,除了山林湖澤以外,有水源豐沛、土質肥沃的水田,也有分布在丘陵當中、缺乏照料的旱田、薄田。這些田地,原本歸屬各家宗帥所有,如今全都被雷氏宗族收歸名下。隨著人丁入駐,由書佐們一一核定,按戶授田。經過戰爭摧殘的荊南人少地多,故而每一蔭戶皆以二十畝田地為基礎,家中若有從軍或服役者,額外增加軍田三十畝。由此形成亦戰亦耕、兵農合一的狀態。

獲得田地的部曲和百姓們個個歡欣,有些人甚至自發向宗族贈送了家養的雞、羊等物作為感謝。而雷遠實在不願意從底層民眾手中收取那些隨他們跋涉千裏、瘦骨嶙峋的家禽家畜,最後遣人退回,或者給予適當的補償。

大漢自文景以來,田租三十稅一,本身算得是善政。可實際上,百姓依舊面臨著急政暴虐、賦斂苛嚴,終年掙紮在破產邊緣;所承受的賦役之沉重,超過三十稅一的基準何止十倍?縱使四時之間無日休息,他們也很難維持安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