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6章

謝舒靜坐了一小會兒, 聽到外面巡檢完畢,方才發下還是新墨的卷子。

今年由禮部負責科考,主考人是禮部侍郎蘭英, 考題則出自翰林院。

無論歷朝歷代, 翰林院都是眾所周知的養才儲望之所, 地位清貴, 只有每年會考得了一甲的三人和二甲第一名傳臚有資格去翰林院, 其余人還需要朝考才行。

翰林院主要負責的內容為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等還有擬定科舉的題目, 當然如今起草詔書的職責已落到慶帝所設的中書省裏,翰林院又要清閑許多了。

謝舒展開試卷從上往下一覽,經義幾道題都出自四書五經的內容,並不算刁鉆, 只是繁瑣細節之處需要注意, 謝舒看了一眼, 心中大致有數,接著又看向詩賦。

記得之前鄉試的時候, 是以《文選》中“黃華如散金”為題, 此句看似平常, 卻極有誤導性, 如果沒有看過《文選》此書只會將黃華當做菊花, 寫作秋景。

因此謝舒也注意著,這次試詩會不會依舊以古句命題。

果然只見這次的詩賦出題直接給出了固定的題目,詩以“天德清明詩”為題, 並且要以題中平字為韻, 限五言六韻。

看上去是一副標標準準的應制詩。

只是天德清明?這是哪個典故?

謝舒有些眼熟, 這四個字好像前不久才看到過,謝舒思忖片刻,便想起來了,這題目其實還是脫胎於四書五經。

《詩經·周頌》中有一篇《清廟》是講祭祀祖先的文章。後來《毛詩序》,一本專門為詩經作序的作品中提到,清廟正是祭祀的文王。

所謂“天德清明,文王象焉,故祭之而歌此詩也。”

這首詩要如何下筆,只需要明白這文王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文王指的是周文王姬昌,也是商朝的開創者,殷朝末年,天下動蕩,當時還是西伯的他,招賢納士,攻伐殷紂,奠定了周一統中原的基礎。所以在周朝的百姓眼裏,這位文王始終是一名威德具備,不可超越的開國君主。

《詩經》裏面有相當大的詩篇都是贊美這位文王,周頌的頌字也是歌頌的意思,明了這個,這首詩的主旨也不讓人意外了。

謝舒並不奇怪會試中會出現這樣的題目,畢竟會試的錄取名單還是需要皇帝來批復的,也就是說皇帝很有可能會親自查看試卷。

而翰林院如此明顯的出題用意,從側面的一定角度說明了這位皇帝的風格。

不過謝舒對於這種應制詩並不排斥,在有限的發揮余地裏,能寫出精彩的文字也不失為一種挑戰。

而賦的題目比起剛才的詩更要直白,以《周以宗強賦》為題,此句出自《史記序》“管蔡世家”:周公主盟,太任十子,周以宗強,嘉仲改過。

說的便是周朝怎麽興盛繁榮的事情。

這也不算難,謝舒直接把格式先寫好,第一行只用寫“奉”字,第二行才寫題目。

至於試論往往出題的範圍都要寬泛許多,不僅限於四書五經,對於考生而言,是一道難題。

同時,論題雖然也有命題,但比起詩賦沒有那麽嚴格的韻律,靈活性和自主性大了許多。

謝舒看了此次論題的題目,輕吸了一口氣,果然並非出自四書五經,是選自《漢書東方朔傳》的一段話。

題目則是《文帝道德仁義如何》。

這題目看似和剛才的詩賦的風格差不多,不過謝舒很快就發現,這兩者其實大相徑庭!

首先詩賦的題目要模糊許多,考察了應試者對經義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不過只要熟知這些典故,就能明白詩賦的內容該如何作答了。

試論卻不然,雖然清楚地寫明了要論的人是文帝,但是主旨是相當曖.昧的,這個題目也是極其少見的疑問句,也就是說,需要考生通過這段截取的史實來論證文帝的道德仁義。

既是漢書,那麽文帝當然指的是那位開啟了“文景之治” 的漢文帝。他即位之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厲行節儉樸素,向來被認為是一位明君,而且截取的這段《東方朔傳》中,東方朔規勸武帝,便是以文帝的風範為例。

謝舒手心微微出汗,他這時知道這題難在何處了,難就難在如何論證!

因為文帝在眾人眼中,本就是一個仁君,那麽又有什麽論證的必要呢?而且試論講究破題和立意,破題是理論的出發點,所謂一篇之意,皆涵於此。

但這篇不僅要破題出彩,立意也要尤其獨特,方才能夠脫穎而出啊!

謝舒細細回憶他曾經看過的史學研究,這世上沒有完美的人,漢文帝當然可以稱得上是仁慈之人,但只要為君者,就不可能完全仁慈。

至少在兩件事上,足以讓人詬病,一是出爾反爾曾答應過封功臣為王,可最後卻趕盡殺絕,二是為了收攏權力,將當時的丞相周勃屈打成招,含冤落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