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第2/2頁)

“對。”

劉文明復印營業執照,接著遞給劉玉明一張蓋章的A4紙:“咱們廠子可以買一百五,現在情況比較特殊,咱們可以少量購買,但不能買了倒手。”

劉玉明把規則講了一遍。

“一百五十噸?”鄭新林一愣。

劉玉明點頭:“蘇浙安剛種出小麥,咱們酸雨小麥產量不夠,等到下半年,就沒有數量限定了。”

十分鐘後,鄭新林拿著資料離開。

剛才排隊時,他已經把心理預期值降到了六十噸,沒想到結果十分意外。

“問了一圈,沒人賣。”

“糧站有收麥子補貼,賣給糧站跟賣給咱們差不多。”

“唉,只能將就著用了。”

……

這時有兩個收購商路過。

鄭新林被動知道,糧站雖是官方性質,但並不強制農戶賣糧。現在龍北小麥收購價4500-5200元/噸,糧站根據市場行情,收購價5000元/噸。因涉及到儲存和人工成本,出售價5500元/噸。

剛才收購商想直接去農戶手裏收糧,只是農戶不信任,再加上糧站補貼,價格差不了多少。就算有願意配合的,價格也提高到了6000元/噸。

國內糧價還沒突破6000元大關,要是下半年量產,價格會更低。

他們要想從中盈利,只能高收高賣的出售給海外,只是全球危機,各國禁止糧食出口……他們要是私自出售,完全是蹲局子的事情。

晚上八點,鄭新林和助理在縣城裏找了家旅館休息。

兩人吃完晚飯溜達。旅館位於長龍縣郊區,四周都是隨處可見的麥子杆,鄭新林看著小麥田,想起災後的桃源鎮。

現在桃源鎮綠色大批量的退化,也不知還會不會長出來……

第二天一早,兩人來到糧站繳費處。

旺旺購買了一百五十噸小麥。因國家政策扶持,小麥貨款可以抵押貸款。

鄭新林抵押了兩間廠房。

小麥有兩種運輸模式。1,直接運送原小麥。2,在長龍當地進行粗加工,每噸小麥需收取一定加工費,長龍有麥皮收購站。

鄭新林詢問了一些詳細費用,直接選的第二種。

市場上泡面餅幹有小幅度上漲。他打算將面粉加工成泡面,要是一切順利,月底就可以投入市場。

“我這二百噸,夠用。”

“我是三百,進了一套餅幹設備,想生產一些是粗糧餅幹。”

“超市的食品漲價,咱們生產不出來,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是頭……”

……

鄭新林等著小麥加工,其他糧食企業也在認真計劃著。

他們感覺自己是沙漠裏的魚,在即將渴死的時候,被救回了海裏。

“孫局長,你們之前洪災,我們派了三支救援隊過去……我不是邀功的,你們小麥不是熟了啊,能不能給我們一百萬噸種子?”

“劉組長……”

“王縣長!”

……

這次蘇浙安共收糧食2300W噸,經過龍夏農業部計劃,決定拿出1000W噸用於龍夏北部的冬小麥種植。

龍夏還在商量細節中,但全國各地坐不住。蘇浙安龍風豐收,這也就表示著,其他地區同樣能在酸雨中豐收。龍夏冬小麥種植時間為9月-10月。現在離播種時間僅有一個月……坐不住了!

“這是油麥菜?”

“應該是吧……”

……

就在全國共同關注的同時,風山農場內,秦雲和劉文勝愣愣的看著面前場景。

神奇的油麥種子:3000積分/畝,畝產5000斤,不限於農場農田。(五天成熟期)

神奇的油麥種子是一個五日生蔬菜。兩人看完,就購買了十畝油麥種子,交給農研所研究。因不限於農場農田,農研所將油麥菜種在了土樓外圍,

秦雲和劉文勝一直處理蘇浙安的農田,並沒有關注油麥菜成長。

而現在,油麥菜已經由種子生長成了一片油麥田,這些油麥靠近土樓,每一棵都像一個大大的綠草樹。

“高七十二厘米,最長葉八十五厘米,綜合營養高於國內的7%。”這時有研究員匯報油麥數據。

劉文勝摘了一片葉子,重復問:“這是油麥菜?”

“是的。”研究員十分肯定。

油麥菜是市面上最常見的蔬菜,被稱為綠菜之王,每根葉子大約三十厘米。現在面前油麥不僅由三十厘米長成了八十厘米,就連寬度也變成了一個手掌寬。

劉文勝將葉子放進嘴裏。

油麥葉青青翠翠,沒有任何土腥味。

劉文勝剛剛嚼完,一個工作人員從農田方向跑來:“水稻熟了!”

水稻同樣是五天生植物。

現在農場由兩萬畝擴增至了五萬畝,因水稻需要水田,農場特地在農田最南側開辟了一塊。水田距兩人位置近千米,秦雲和劉文勝聽完,直接乘著收割機前往水田。

在系統規則限制下,收割機灑水機都是農場的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