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民心(第3/3頁)

黃老大邊加快腳步,邊小聲問道。

“老二,你說這朝廷這趟征勞力幹活,怎麽跟以往不同了呢?”

他們前幾年被征役,官家不給錢不說,給他們吃得也差得很,要不是他們家有四個勞力可換工,就算沒像有的人直接被累死在大堤上,身體也能被累垮大半。

黃二柱低聲回道。

“我聽到幾個據說是從京裏來的兵老爺說,去年新繼位的皇帝,還有先帝的幹娘,當監國太尊的那位,都是大好人,聽說俺們這裏的大堤潰口了,特意派京裏的大官來主持修堤,才會跟以往不同。”

“看來還是京裏的大官好啊,能有個好皇帝,真是俺們這些小百姓的福氣!”

聽到黃大柱的感慨,老二和老三也紛紛附和,對他們而言,願意給他們這麽好待遇的人,就是這天底下最好的人。

這些雖然難免有些小心思,總體上卻都很樸實的老百姓不會想到,讓他們村子遭遇這場水淹之災的罪魁禍首,其實也是京中的大官。

畢竟這世上的人與人不同,官與官更加不同。

朝廷破例以給工錢的方式,在原州大量征工的消息傳出後,頓時引起無數人的議論,有人甚至在朝堂上直接提出質疑。

“啟稟陛下,原州前途尚且不明,極有可能會減少國庫收入,還需朝廷賑濟,不管是修大堤,還是挖渠道,按便讓當地官府征役即可,這般給工錢征工的方式,不僅沒有前例,還會給國庫增加負擔,實非良策。”

聽到這話,安常煦神色平靜,語氣淡然的回道。

“葛愛卿乃是戶部尚書,你來告訴他們,這次在原州征工的錢,可曾讓國庫出過哪怕一文。”

聽說付錢征工一事後,葛尚書才明白皇上借那麽多錢的主要用意,雖然心情有些復雜,但他此刻被點名後,還是義正嚴辭的回道。

“陛下這次派人前往原州,一應花費,全由陛下親自承擔,不曾從戶部支取半文。”

此話一出,頓讓那些想對這一決策指手劃腳的人感到語塞,但還是有人硬著頭皮強辯道。

“陛下這般冒然更改舊例,開此先例,恐怕會讓百姓認為,為朝廷出力,都需工錢,為以後的征役工作留下隱患。”

安常煦不以為然的回道。

“這事簡單,以後徹底改了這些不厚道的做法,給錢不就行了。”

“陛下請慎言,此乃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怎可如此輕易的改弦更張,恐怕國庫也承擔不起如此沉重的負擔。”

想到祖母曾說過,只有當底層百姓的生活富裕起來後,購買力增強,國家的收入也能因此而得到增加,可是那些底層百姓一直背負著繁重的稅收與勞役,如何能有機會變富裕?

安常煦態度堅定的回道。

“你們在場的諸位,也都是在為朝廷做事,每月都有薪俸不說,還有一些物資供養,百姓同樣是我們安國的子民,憑什麽他們為國家幹活,就不能獲得相應的工錢?”

何況還是那麽微薄的工錢,每個壯勞力一天十文,一個月下來,也就三百文而已,據說已經屬於相當不錯的收入,讓那些百姓爭先恐後的報名。

在他們李家莊,不管是在後廚幫忙,還是負責灑掃的大嬸,一個月的工錢也在五百文左右,這三百文多出一大截。

更別說那些在作坊裏工作的工人,雖然更辛苦一些,卻能按勞獲得工錢,收入遠比這豐厚。

什麽事都架不住較真,拿舊例說事時,就算不是心懷叵測,這些大臣也是個個都說得理直氣壯,認為自己是在為國為民,可是被安常煦這麽直接點出重點,他們頓時有些無言以對。

畢竟不管他們再怎麽不願與那些底層百姓相提並論,可是對皇上而言,他們與那些普通百姓一樣,都只是他統治的子民而已。

隨著這番君臣對話被傳了出去,使得無數百姓奔走相告,在民間引起熱議,再次為安常煦這個皇帝成功爭取到一大波民心,讓某些躲在暗處的人,可謂是氣急敗壞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