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感謝(第2/3頁)

在何家的十幾年,表面上的確享受著何家少爺的一切身份待遇,可是不是親生爹娘,終究不可能真正將他當親生的信任與對待。

即便不知道他早已恢復記憶,何家在老爺夫妻也防著他,從不曾將家中的財產交給他打理,他每月的花銷都是府裏按月給的份例與他自己的俸祿。

因為冒充人家兒子,始終有些虛,他在何家二老面前,一直是個踏實本分、溫文孝順的好兒子,在妻子面前,也始終保持著貼心細致、忠誠專一的好丈夫形象,辛苦維持這麽多年,讓他早忘了自己本來的模樣。

想到自己只要能做回陳太尊的兒子,就能擺脫眼下這種處處都不舒心的生活,何瑞幾乎是無時無刻的不在尋找可以接近陳鳳琪與江燕娘的機會。

只是陳鳳琪她們婆媳但凡出門,身邊都會有大批的護衛隨行,幾個月來,他曾在周圍努力過多次,都沒有機會接近。

他曾囑咐自己的妻子若是在外遇上陳太尊,要帶著女兒上去攀攀同鄉之誼,至今都沒有什麽進展,也讓他深感郁悶。

煩躁到無心工作的何瑞不會知道,他正心心念念的事,此時已在京中宣武侯府上實現,宣武侯府的郭老夫人回府後,為答謝各府在做法會期間,紛紛去護國寺送祭禮的情意,便在家中設宴邀請親朋故舊聚會。

何家與宣武侯夫人鄭氏的娘家有姻親關系,也在受邀之列,陳鳳琪與柱國公夫人當然也在。

以何家現在情況,錢慧宜根本沒有機會出現的陳鳳琪她們面前,她便與鄭氏提及自家與陳太尊乃是同鄉一事。

“聽夫君說,新台與鞏縣相鄰,我們何家與那新台的李氏自祖上就常結姻親,乃是老親,如今有幸能在姑姑府上遇見太尊夫人,就想去拜見一番。”

“我還真不知道你們何家與陳太尊府上竟有這番淵源,既是同鄉,你為晚輩,遇上了,理該去拜見一番。”

鄭氏知道何家嫡支已在京城發展數代,小輩都不一定回過祖籍,只是大家都習慣以這個祖籍認同鄉。

這何錢氏是她娘家侄媳婦的堂嫂,所以她也有意擡舉,親自帶著錢慧宜母女去閣中拜見幾位身份最高,一般人沒資格在跟前陪坐的老夫人。

高坐上首客座主位的陳鳳琪看眼廳中這位借同鄉之名,特意來拜訪她的婦人,多問了一句。

“不知你家公公,是何家哪一支?”

聽到對方不僅沒有隨口將她打發,還問話,錢慧宜心中一喜,立刻說了下她父親這一支的祖上名諱與排行。

結合原主當年在鞏縣打聽到的信息,陳鳳琪若有所思的點頭道。

“原來你家公公正是陳大老爺,他在十五年前回鄉祭祖時,老身曾有耳聞,知道他是個熱心助人的,今日能在這裏遇上你們母女,也是有緣。”

站在陳鳳琪身後的黃玉蘭立刻從袖袋中取出兩只荷包,上前送給母女二人。

“這是太尊夫人的一點心意,還請二位收好。”

錢慧宜沒想到自己只是提了一下祖上,竟能有機會得到陳太尊的賞賜,頓時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帶著女兒接下荷包恭敬的拜謝。

“多謝太尊夫人的賞賜。”

陳鳳琪淡淡的笑著回道。

“不用謝,雖說那豫州故土給老身留下的記憶不怎麽美好,對你家公爹,老身還是比較感謝的。”

謝他幫忙接手了原主的叉燒兒子,若是她到來後,還要為原主養那麽個自私自利到無下限的便宜兒子,她會感到更糟心。

而那何大老爺趁機將別人的兒子據為己有的行為,雖然很不厚道,可是他在最初救人時,肯定不知道事情後來的發展,竟能那麽湊巧,救回去的少年竟然失去記憶,讓他有機會順勢撿個兒子。

原主的死因在於,她辛苦養大的兒子,為攀高枝視她為陌路,給她帶去的打擊太大,而她在選擇忍痛成全的同時,自己卻傷心絕望到心死,與何家的關系不大。

若沒有何家出手相救,原主的兒子就會死在泥石流中,以她將兒子視為全部寄托的性格,依舊活不下去。

所以陳鳳琪給這對母女賞下見面禮,給她們面子,並不是看在原主那叉燒兒子,也就是這錢氏丈夫的份上,那人在她面前,還沒有這麽大的面子,她是看在何大老爺當年的救人之舉上。

陳鳳琪的話,不僅讓錢慧宜感到意外,廳中其他人也是若有所思,她們都能聽得出來,陳鳳對何家,對這錢氏的公公,似乎都不怎麽熟悉,應該是不曾打過交道的樣子。

可她卻又意味深長的對這錢氏的公公表示謝意,還給這對素昧平生的母女賞下見面禮,要知道,以她們這些人的身份,除非是見到故交家的後輩,一般來說,可不會輕竟給不相幹的人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