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親祖孫(第2/3頁)

這也是縱有再多的人在康平帝身邊挑撥,邵雲博卻依舊地位穩定,深受依重的主要原因,察覺到皇上偶爾的疏離後,邵雲博已經開始考慮到急流勇退的問題。

可是他這邊剛剛準備行動,康平帝就一意孤行的堅持要禦駕親征,他要留在京中幫忙穩定朝局,負責教導身負監國重任的小太子如何理政。

結果短短時間內,一切變故都發生得讓人措不及防,康平帝傷病纏身,也意識到在這個世上,唯有他邵雲博才是忠心不改,最值得其信重的那個,安排他代理朝政。

正當他在前朝忙得不可開交之際,後宮卻突然傳來噩耗,由他這個太傅悉心教導過的太子暴病身亡,本來健康狀況已經有所恢復的康平帝,承受不住這個巨大的打擊,病情再次加重。

這些不幸的消息,讓邵雲博心如死灰,他已經做好皇上若是撐不過去,還要好好輔佐太子幾年的心理準備,結果現在連太子也沒了,皇上子嗣艱難,目前僅剩下一個雖已成年,卻沒什麽存在感的皇長子。

那個皇長子的生母是為當年的太子引導人事的宮人,是個極有心計的,自恃貌美,打著母憑子貴的主意,在避子湯上做手腳,順利在太子大婚之前就懷上孩子。

此舉犯了大忌,因是皇家血脈,雖然允許她將孩子生下,也讓當時還是太子的康平帝徹底厭棄了那個滿腹算計與野心的宮人,不僅沒有如對方所願,提對方的身份,給對方名分,連對方生的孩子,他也一並不聞不問。

也正因那對母子被打發在偏院中養著,無人問津,當康平帝的太子之位被廢,自己也被流放出京時,那對母子倒是被留了下來。

重返京都,還順利登基為帝後,康平帝才在身邊人的提醒下,想起自己還有個兒子,總算給了那宮人一個貴人的份位,只是康平帝依舊很不待見那對母子。

邵雲博與那皇長子素無交際,不知道其性格,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若是那位登基繼位,他這個正在代理朝政的權臣,很難有機會落得善終。

所以看到康平帝此刻這幅將要油盡燈枯的模樣,實在讓他感到心酸難過。

“陛下,您不要再說這種話,過去的那些都過去了,只要您能振作起來,好好保重龍體,就能否極泰來,早日恢復健康,一切都還來得及,您還正值壯年呢。”

康平帝現年四十出頭,受陳鳳琪總以青壯自詡的觀念影響,邵雲博也真心認為對還正值壯年,希望對方能堅強的度過這個難關。

聽得出邵雲博的期待,康平帝苦笑著回道。

“朕的身體情況,朕心裏清楚,枉費先生為我苦心謀劃與經營這些年,結果這大好的局面,被我自己的急功近利,給親手枉送了。”

任其再怎麽悔不當初,宮裏的禦醫們殫思竭慮的全力為皇上醫治,也只能勉強為他維持那宛如風中殘燭的生命,至於能助其堅持多長時間,誰也無法預料。

不管是太子病逝的內情,還是皇上的真實健康狀況,都被宮裏嚴格封鎖,沒有流傳到宮外,只有朝堂上的部分大臣與權貴們略知一二。

民間所能知道的消息,就是皇上在禦駕親征時,受了些不算嚴重的外傷,得勝還朝後,一直在休養,以及太子病逝的消息。

遠在高台縣的南江書院上下,當然不可能有機會知道京中的具體動態,陽陽,也就是李常煦,年僅十四周歲,就已成功考取舉人功名。

正值年少氣盛、意氣風發的勁頭上,李常煦一心想要出去遊學、闖蕩,李常欣也在一邊跟著湊熱鬧,嚷嚷著要出去見見外面的世界。

陳鳳琪知道這個年齡的孩子,正值叛逆期,要不是他們的年齡實在還有點小,閱歷又不足,心性也就不夠成熟,她其實並不會反對。

所以她既沒有答應,也沒有一口反對,而是對他們提出要求。

“你們想要出去長長見識,我並不反對,不過你們需要以實力爭取機會,正好明年就是大考之年,陽陽若能考得會試前一百名,我就答應你們想要出去去遊歷的請求。”

姐弟二人從小跟著李成鋒習武,再加上南江書院的制度,不管是樂姐兒,還是陽陽,看著不顯,實際上都有一身武力,完全可以自保。

所以真放他們出去,陳鳳琪倒也不是那麽擔心,最大的顧慮就是他們還沒滿十五周歲,就想采取這一緩兵之計,能拖一時是一時。

若是高級班裏的其他學生,志在仕途,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肯定會慎重選擇參加會試的時機。

可是陳鳳琪知道,李常煦對仕途並不感興趣,對是否參加會試,也是持無所謂的態度,家裏還算富足的家境,將他養得性格有些散漫,不太在乎那些名利。

願意參加科舉,是為了想給他奶奶與爹娘爭個光,因為他姐,與他娘後來生下的弟妹,雖然年齡還小,也能看得出來,他們在習武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天賦,在讀書方面卻都是不折不扣的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