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當皇上好(第2/3頁)

“可是這裏有個前提,就是你想研制的東西,在當前的技術水平下,有可以實現的可能,否則,你就是在強人所難,將你賠得傾家蕩產,也研制不出什麽成果。”

樂姐兒對此表示十分困惑。

“奶奶,您請人研制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您事先就知道能研制得出來的嗎?”

是的,可是她卻不能就這麽承認。

“我們打個比方,在當前技術條件下,你想研制一個可以載人飛上天的東西,那肯定不可能。”

“但是我若讓人結合現有的紡織機技術,研制出一台可以紡織羊毛的新式紡織機,成功機率當然會比較大。”

陳鳳琪只是隨口一說,玄隱先生卻若有思的從旁回道。

“太太的這個想法不錯,我們的確可以嘗試一下。”

現在的富貴人家都不喜吃豬肉,認為豬肉是賤物,有異味,在官府明文頒布禁止殺牛的禁令下,在安國境內,除了雞鴨鵝,羊也喂的多,若能研制出可以紡織羊毛的紡織機,又能發展出一項可為百姓增加收入的項目。

書院中不僅有才華出眾的先生,還有思路敏捷,天賦很好的學生,他們或許在科舉上沒什麽天賦,若不是遇上太太開設的南江書院,一輩子都將碌碌無為。

可是進入南江書院後,那些學生在其它方面的天賦被發掘出來,專修自己更擅長的課業後,將來就算無法進入仕途,也能憑借自己的特長謀生,不會被埋沒在田間地頭。

這個時代不講究什麽人/權,學生也不會喊著書院往他們身上施加的負擔重、要自由,書院給他們提供的生活待遇,比書院中的絕大多數學生,在家裏過的日子更好。

所以就算書院在固定的運動量和勞動量之外,還給他們安排了非常繁重的學習任務,需要他們拼上全部的心神,才有機會及格,也不會有人質疑,因為做不到,對這種生活感到抱怨的學生,都會被及時淘汰。

陳鳳琪自知能力有限,不可能像後世的義務教育般,不管學生的綜合素質怎樣,都將他們好生供養著。

所以她只能采取這種優勝劣汰的方式,在給更多肯學、學得進去的學生機會的同時,還要讓那些年齡已經不小,又沒有科舉天賦的學生,盡量在短時間內掌握一門謀生技能。

在這種高強度的訓練下,即便書院剛開設一年半,一期學生中,就已經有一批學生脫穎而出,展現出他們各自在不同方面的天賦特長。

有的學生特別精於算數,經過一年針對性學習,甚至能在書院二期工程的建設中,參與地下與地上建築的規劃工作。

有的學生動手能力特別強,有的對農事特別感興趣,有的則在思辯方面反應敏捷,有的對買進賣出的成本利潤,特別敏感等。

在其它書院中,這些在讀聖賢書方面沒什麽天賦的學生,可能會淪為遭人恥笑與排斥的差生,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可是在南江書院中,東家從最初就已表明他們書院教授學生的宗旨,是為了能讓所有學生都能習得謀生之技,科舉只是其中一項謀生技能之一而已。

書院中的諸位先生們,基本都曾經歷過人生重大挫折,切身體會過‘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悲哀,對書院的教育宗旨都非常維護。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學生都是靠自身的綜合能力來評成績,而不是根據大家在參加模擬科舉考試時的成績,或者已有的功名論英雄。

玄隱先生對書院的了解,現已今非昔比,當然清楚書院裏的情況,所以他才會這麽說,並隨後就將這個研制計劃,交待給感興趣的先生負責。

這次研制羊毛紡織機的經費,都不用讓陳鳳琪這個東家出,齊巡撫他們拉走南江書院的三萬斤紅薯,這次得到的賞銀遠比東家得的多。

在陳鳳琪明確表示不要後,全留在書院的帳上,可由玄隱先生與院務會共同支配,不必再像之前,全靠東家定期往書院帳上撥款。

世事從來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隨著皇上收到被南安巡撫當祥瑞,呈上的九株總重達四到五斤的紅薯後,封賞相關官員及南江書院上下的賞賜離京,就迫不及待的正式發出召回廢太子的聖旨後,京中氛圍就開始變得凝重起來。

當收到封賞的李家莊上下一片歡欣時,京城之中已是一片腥風血雨,高顯也在此時正式向陳鳳琪辭行。

雖然對這一天早有準備,臨到離別時,雙方還是都有些傷感。

“……太太的願望,我一直銘記在心,此番離開之後,絕對不會對人提起這裏的一切,讓人打擾這李家莊的安寧,唯願太太能好好保重。”

陳鳳琪微笑著點頭道。

“此去山高路艱,高叔更該保重才是,您是知道我的,最不愛送人這種座鐘,所以就將這座鐘與袋表的制作圖送予你吧,這是最新制作出的三枚袋表,你且帶上,不管是自用,還是拿去送人,都還拿得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