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揚名(第2/2頁)

這是陳鳳琪的真心話,她是真的不敢居功,若沒有身份背景足夠神秘,卻也足夠讓人忌憚的高顯動用自己的人脈,居中聯絡,她這輩子都不敢輕舉妄動,更別奢望能以這麽高的效率找到紅薯。

陳鳳琪很有自知之明,向上敬獻高產作物的功勞,對她而言,可能會帶來的麻煩,多過那些她不感興趣的利益,但是交給高顯運作,應該會給他與他身後的人,帶去更多好處,

采苗的工人與學生都開始上手忙碌起來後,人多力量大,要不了多長時間,這塊紅薯藤就能變成無數的苗,被運到她已經規劃好的那片沙地中。

栽紅薯苗的活也很簡單,書院中可以用得上的人手卻多達兩百多人,一天來下,就能栽種好這三四十畝的紅薯苗。

書院采取的是學五休二的制度,休息的那兩天,會由書院組織學生進行勞動,勞動的內容各不相同。

有時是挖坑撒子播種,有時是挑水挑糞澆灌施肥,為樹木修枝、上山砍柴、下河捕魚之類的活,也很常見。

陳鳳琪甚至還在書院不遠處,修個池塘,建了個養豬場,池塘裏養魚,豬場養豬,由學生們自己排班喂養,養多少,怎麽養,都由他們自己決定,長大的魚與喂大的豬,都由學生們自己處置。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需要承擔的勞動要求各不相同,都在他們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陽陽和樂姐兒在內,都需要參加這種統一勞動。

雖然對他們這些幼學班的孩子來說,基本就是在玩,還需大人在邊上看護著,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得同時,也為防止他們添亂。

總之就是書院總能給這些學生安排層出不窮的活,確保這些學生在學習之余,不僅保持著充足的運動量,同時還能對生活的艱辛有個切身體會,以免培養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書呆子。

在這種大環境的熏陶與感染下,某些曾經在自己的生活最為落魄的時候,也要勉力維持自己的文人風範的先生,也不得不學著放下身段,參與其中。

直到他們也真正融入其中後,才發現辛苦勞作的生活中,其實也充滿許多樂趣,看似普通的日常中,很有可能蘊含著大智慧,讓他們從中汲取到大量靈感,各種高水準的詩作頻出。

來到南江書院後的精神狀態,與從前大相同,從他們的詩詞以及繪畫作品中,都能明顯感受得到。

同樣是描寫世情,或是表達自己淡泊名利的生活態度,以憤世嫉俗的抱怨態度寫出的作品,與對生活懷著積極與熱愛的心態,寫出的東西截然不同,讓人可以從中看出希望與樂在其中的享受。

陳風琪雖然也算得上是學富書車,但她與這個時代的文人不同,是個連毛筆字都寫得很平常的人,雖然喜歡研究古人的詩詞與字畫,本身卻對這些一竅不通。

所以書院裏的先生們組織與此相關的活動,邀請她出席時,她大多都是拒絕,與縣城裏的某些應酬一樣,只偶爾應酬一下。

當然,除此之外,陳鳳琪也不是整日裏都埋首在李家大宅中養孩子,除了不定期的主動巡視李家作坊外,還會去李家後來又陸續購買的那些山地轉轉,做些新規劃,或是帶著何柳一起,去高台及周圍的縣城,乃至府城轉轉。

在有錢有閑,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身為了一個熱愛歷史的歷史學博士,能有機會來到歷史所在的時代,親眼見證並參與歷史的發展,哪怕這裏並不是她熟悉的歷史,陳鳳琪也很珍惜這種機會。

只是相較而言,南江書院這邊,她來得最少,既有她相信高顯的能力,知道他一定能將書院打理得很好的原因,也有她對書院裏教授的那些,不是太感興趣的原因。

即便高顯有按照她的要求,在主課之外,根據學生自身的素質、特長與興趣,開設的有多門專修課程。

確保那些考不上科舉的學生,在離開南江書院後,也能憑借自身的能力,去找到一份足夠讓其生活無憂,或是進入官方機構的工作。

陳鳳琪依舊對現在的這種以科舉內容為主課的書院,不那麽感興趣,也不太願意與那些先生們多接觸,因為容易露怯,她需要維持自己身為東家當家太太的威嚴。

當然,就像她明知高顯的真實身份來歷很不簡單,她在對方面前也毫不自卑般,不管那些先生曾是什麽身份,學識方面多有才華,陳鳳琪都不覺得虛,畢竟人家會的,她不會,可她會的,這些人也不會,雙方各有所長罷了。

不過讓陳鳳琪沒有想到的是,還沒等到南江書院按照她的預計,因書院裏的學生成功考取到功名而聲名大振,倒是書院的印刷作坊,因她給書院先生們出的詩詞集而名揚在外,使得江南出現‘洛陽紙貴’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