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8章 大學

秦末之後,幾代大漢天子勵精圖治,與民休養生息之下,天下間總算是逐漸太平下來。

因為戰火躲進深山老林之中的人,也是逐漸從大山裏出來開始重新生活。

而諸子百家們,也是紛紛開宗立派,傳播自己的學說。

隨著生活安定下來,各家的弟子也是越來越多。

然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出現了,這些弟子該如何去安排出路。

人家花費了時間和金錢,總是要有目的的。不可能完全只是因為興趣愛好。

在大漢這裏,諸子百家的弟子們,第一志願自然是做公務猿,也就是出仕朝廷。

實在不行的話,才會去諸侯勛貴以及劉氏諸侯王那兒做個門客什麽的。

之前想要出仕朝廷,要麽你是勛貴之後,可以花錢做個捐官。要麽你就是名氣極大,到了皇帝都要親自下詔征召你的程度。

否則的話,就只能是等著被那些大佬們所看上,然後舉薦你做官。

這種制度的弊端,自然不必多說。

在解決了平民百姓們的吃飯問題之後,王霄立馬就著手做考試這件事情。

解決百姓們吃飯問題,那是大漢穩定的基礎。而廢除舉薦制度,改為公務猿考試,則是清除暗瘡為大漢的迅速發展提供動力。

至於所謂的學派之爭,作為穿越人士,王霄自然不可能給儒家一家獨大的機會。

原因也是很簡單,儒家獨大的話,大漢可以一時得利。可隨著儒家越來越壯大,最後的結果就是流毒無窮。

明末那些‘頭皮癢’‘水太涼’的東林黨就不用多說了。

明朝之前的儒家文官們,也是在挑戰人類道德極限。

像是皇帝讓文臣去視察秋收,去治理河道什麽的。文臣就說‘有辱斯文’然後拒絕去。

身為朝廷官吏不去辦實事,還說什麽有辱斯文。斯文是個什麽玩意?能打死否?

至於為什麽會出現這種事情,那自然是因為儒家獨大所帶來的災難。

沒了墨家,科技進步就停滯不前。

沒了農家,百姓糧食產量幾千年都沒什麽太大的增加。

沒了兵家,後世朝代被異族欺辱成什麽樣子了。

沒了法家,百姓們只能是指望出現幾個千年不遇的青天大老爺來為民做主。

沒了縱橫家,對外交流的時候只剩下了妄自尊大,把吃虧當做有面子。

儒家除了能做好詩詞歌賦,寫字寫的好看之外,有個屁用。

兩千年的時間啊,要是能一直保持住諸子百家爭鳴,從而推動科技與社會進步,不斷向外拓展生存空間的話,哪裏還有什麽歐羅巴人的事兒。

所以,王霄對待諸子百家的態度非常認真。

那就是打壓儒家,然後去捧其他學派。

單純依靠王霄一個人的力量去捧,效果不見得會有多大。

所以王霄選擇了另外一個方式,那就是把諸子百家集中起來,建立一座綜合性的大學。

當然,按照這個時代的說辭,應該叫做太學。

太學古已有之,早在夏商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太學的雛形。

三皇五帝時期名曰成均,在夏為東序,在商為右學,周代的太學名為上庠又叫大學。

沒錯,大學這個詞可不是什麽舶來品,周朝的時候咱們的老祖宗們就已經開辦大學了。

歷史上太學這個詞,是小豬弄出來的。

而王霄這裏也要做這個事情,但是與小豬那傳授儒家經典的太學不一樣,王霄要弄一所綜合性的學府。甚至就連名字都給改掉,直接叫做大學。也算是承襲周禮。

“這次讓你去組建太學,你只需要知道一件事情。”

王霄找來了之前被冷落的汲黯,讓他負責大學之事“那就是,大學乃是集天下學問於一體之處,絕對不允許任何人用任何方式去打壓其他學派。”

“臣明白。”

汲黯行了一禮之後,跟著詢問“只是,按照陛下的計劃,招收之學生數以萬計,要從哪裏找這麽多的老師來教授他們呢?”

“你看看這個。”王霄將一份新聞稿仍在了汲黯的面前“按照這個上面的做如何。”

這是新聞稿,還沒有發出去的那種。

上面寫的很清楚,就是向全天下的學派表明,天子要在長安城內成立一所全天下最高等級的學府。

好處就在於,這座大學畢業的學生,畢業之後參加考試可以直接獲得考試名額。

現在舉行的考試,基本上只要不是罪犯就可以報名參加。

可這種好事情,以後就沒有了。

三年之後再想要參加考試,那就只能是先在本郡經過預試,然後按照嚴格的名額數量,以成績從高向低獲得前往長安城參加考試的資格。

名額的話,每個郡都不會多,到時候必然是極為激烈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