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一切都為了產量(第2/2頁)

陳夏思考了一下,覺得應該沒有多少政策上的風險,便笑嘻嘻說道,

“最後我還有一個要求,就是這個666品牌必須歸我個人所有,這個一定要寫入合同。”

鮑勇和蔡紅軍毫不在意:“你的,都是你的,你放心,什麽999還是888,我們都沒興趣,答應你。所有合同都按你的意思來辦。我們唯一的要求就是你趕緊投產就行。”

陳夏一拍大腿,“好,既然幾位領導已經把話說到這個份上,那我就試試看能不能把這個藥廠辦起來。到時我能賺點辛苦錢,也能給醫藥公司創造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希望我們能雙贏。”

“雙贏?對對對,這個詞用得好”,

鮑勇和蔡紅軍看到陳夏一口答應,笑得後槽牙都露出來了。

陳夏其實心裏已經盤算好了,掛靠開廠是1981年唯一的選擇。當然他也可以像溫水市“八大王”那樣自己辦廠,不過現在是風光了,此後幾年就慘嘍。

他之所以心甘情願待在四院裏,一個月拿幾十元工資的目的是什麽?

不就是為了給自己披上一層公家的外皮,保護好自己,不至於被一個浪頭給拍死在沙灘上嘛。

那些在八十年代初就下海經商,一年就可以產生幾千萬利潤,然後又是去香江,又是去美國作期貨的“天霸”畢竟只能存在於小說裏。

中國企業元年要等到1984年,時辰未到。

要浪,還要再等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