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第5/6頁)

齊武和趙湖玲沒有意見,就是對於第二輪和第三輪的合唱,她們也沒有想好該怎麽去安排人。

“我們先試一下合唱的配合度吧。”

林夏提議到,她在家已經找好了合唱的歌曲。

三人合唱不用管,主要是中間的二人合唱,看哪兩個人的默契度更高。

“你們等一下,我去叫我表弟表妹。”

趙湖玲起身說:“咱們自己聽可能會有偏好,我表弟表妹也學過一點音樂,可以欣賞。”

“可以。”

趙湖玲的表弟表妹十六七歲的樣子,很有禮貌,對待林夏和齊武眼裏只有好奇,但是也沒有多打量,更沒有多余的問話。

趙湖玲讓他們倆當觀眾,他們就乖乖坐在一邊,聽她們三個唱歌。

同一首歌,林夏挑的是很大眾的一首歌,她們都會唱。

先是林夏和趙湖玲合作。

接著林夏和齊武。

最後齊武和趙湖玲。

三組唱完,林夏三人看向表兄妹兩人:“你們覺得哪組聽著最好。”

兩人毫不猶豫指向林夏和齊武。

這也是林夏在唱歌聽歌過程中的結果,她發現她和齊武的默契度更高,或許是因為她們兩個以前是朋友,所以一個眼神就能明白彼此的意思。

“這樣的話,湖玲你獨唱,第二輪我和齊武,有意見嗎?”

趙湖玲和齊武搖搖頭,她們也是有自己的判斷力的,三個人兩兩合作裏面,確實是林夏和齊武的默契度更高,配合更完美。

“現在我們開始定主題。你們有想法沒有?”

一時間都沒有人說話,林夏自己想了幾個,但是她們是一個團隊,她還是想聽聽齊武和趙湖玲的意見。

齊武最先開口:“我的個人特色在戲腔,我希望曲子裏能加入一些戲曲的元素。”

林夏在本子上記上,這個她想過。齊武的個人色彩很濃郁,不能抹殺掉,而是融合中突出出來,包括趙湖玲也是。

林夏就是中間調和的作用,必須把兩人過於獨特的色彩串起來,不然團體合作就成了一個笑話了。

“主題的話,愛國可以嗎?”

趙湖玲想了一會兒,想出來這個。

“可以。不過愛國的範圍太大了,我們得精細。愛國,是從大的方向去愛,還是從小人物的角度去愛呢?”

愛國和戲曲,這二者比較好融合,林夏在引導著大家一起思考,她自己的考慮方向是多個的,但是不得不多。

愛國和戲曲,是她覺得比較合適的一個。

“小人物!”

齊武和趙湖玲異口同聲。

小人物的愛國如果表現好了,會更讓人感動,而且從細節出發,感情表達也會更細膩。

林夏笑了起來說:“你們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我是這樣想的,既然我們有時間,又三首歌曲又都加入了戲曲元素,不如我們自己來改編歌曲。我會寫詞,但是曲子需要找人。”

旁邊一直坐著的趙湖玲的表兄弟的表弟立馬道:“我知道誰編曲比較厲害!”

他剛剛聽姐姐和她的朋友討論比賽的事情,讓他也跟著熱血沸騰,想跟著一起去比賽了。

所以一聽說要編曲,他立馬想到了一個人。

趙湖玲見自己表弟激動的神色,也想到了一個人,她和表弟對視一眼:“是郁家的那個?”

“對!”

趙湖玲皺了皺眉:“可是他一向不好說話。”

“去試試唄。”表弟積極地說:“不行我們再找其他人。”

“可以。”

林夏和齊武也這樣想的,不行再找其他人。

林夏說:“先給我兩天的時間,我去寫詞,兩天之後,我們去找你們說的人。現在我們想一下這三首歌主要詞曲的方向。”

林夏覺得,三首歌應該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小到大,一點點突出愛國。

而每一首的人物,是一個還是兩個,也是需要討論的。

還是三首歌是一個人,最後提現轉變,這些都需要一點點扣。

林夏三人商討了一上午,最後才定下來方向。

林夏寫詞的時候,齊武和趙湖玲陪著她一起,三人就在圖書館裏。

因為這次涉及到戲曲,戲曲的很多知識,林夏沒有齊武懂,所以她有很多需要問齊武的地方。

除此之外,她寫的詞,還涉及一些中國的知識,需要查閱資料,齊武和趙湖玲幫著她一起找。

林夏覺得這次的創作很不順。

因為不是有感而發,需要一點點磨,所以她寫的很慢,晚上也在熬夜寫,廢了不知道多少稿子。

但是幸好,兩天之後,頂著黑眼圈的林夏終於創作出來了讓齊武和趙湖玲都挑不出來毛病的詞稿。

寫完這三篇詞稿,林夏覺得自己的腦細胞都死光了,整個人的腦子都被掏空了一樣。

她和齊武、趙湖玲說:“這個稿子我覺得還得去找專業的人看一看,我去找我的老師。齊武你找你爺爺,趙湖玲你也找你的老師。但凡有一個人說不行,我們回來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