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六七章 世界第一

其實,大明政府對於移民也不是事無巨細,全部包攬,海外的領土,也不全是天堂,想要過上好日子,移民還需要自己的努力。

然而問題是,大明在工業上的成就,那是毋庸置疑的,移民每當一個安置點,都是經過殖墾開拓團事先用腳步,實際查勘過當地的環境,這個調查包括、地形、植被、動物、植物、河流降水等諸多情況。

殖墾開拓團的來源成分就復雜得多了,有當地人的向導,部隊裏退役的士兵,精通野外生存和測繪方面的專家,也有國土資源局的技術人員,這個大雜燴組成的殖墾開拓團把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標注出來,按照鎮先規劃出來。

鎮下面雖然下轄著保和甲兩級建制,事實上最初的基本建制,仍舊是鎮,最先抵達所在鎮的移民,會擁有臨時的活動板房居住,基礎生活設施,比如水井,糧食,灶台,鍋、碗瓢盆都是不缺的。

政府只為新移民創造一個合適的空間,具體怎麽選擇,主要還是新移民自己的努力。

還是那句話,全旭並不是無所不能的上帝,對於大明本土願意抱著陳舊觀念,死也不願意離開故鄉的人,他也是沒有辦法。對於自願移民海外的百姓,待遇是比勞改犯要好得多,每個家庭將獲得一百五十畝至五千畝不等的土地。

大明眼下海外領土或新開拓的疆土非常多,每一塊土地,氣候不一樣,環境不一樣,總體來說,越是高維度,氣候寒冷、天氣幹旱的北方地區,分配的土地數量會更多,越是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的地方,分配的土地會越少。

比如說現在的呂宋,想要再移民過去,土地只有人均一百五十畝,考慮到呂宋省的實際情況,一百五十土地,也僅僅就是維持生計而已,想要生活過得更好,還是要努力擴大農場,辛勤工作,購買牲畜,這樣才能勉強維持一個農場的運行。

對於那些不願意前往北非或南美的百姓,如果是願意留在大明本土,當然也可以維持生活,畢竟大明本土境內需要很多工人,只要努力工作,在大明本土找到一份工作並不難,不過再想有更大的發展就很困難。

最起碼從長遠來看,留在大明本土,前途遠不如自願前往海外領土,畢竟隨著大明本土的經濟發展,物價,特別是生活成本也在越來越高,一些低技術含量的工作,一步一步被機器代替。

像水泥廠,原本需要人工的地方,大都換成了機械,原本三五千人的水泥廠已經消失不見了,大部分水泥廠,工人就是幾百個人,即使是幾千人的大型工廠,生產產能也提高了數十倍。

作為大明北非的總督,洪承疇也是愁得很:“在上個月,我們在北非總督府的移民超過了兩百萬人,其中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都集中在尼羅河三角洲,其次則是集中在蘇州府周圍,包括蘇州城和蘇州港在內,只有不到十五萬人,其余的人分散安置紅海沿岸,現在從大明本土獲得新移民越來越困難,我想我們很有必要要本土進行交涉,最起碼不能限制我們移民。”

這年頭全世界的新領地都缺人,北非缺,南洋缺,中南半島也缺人,南美的新華省也缺人,在洪承疇的設想中,北非至少要有一千萬以上的大明人,才能保證大明人在北非主體地位。

張獻忠滿臉苦笑:“現在聽說國內建設得非常不錯,不僅僅是中原,江南,就連延安那邊,也都發展得不錯!”

北非與大明本土依靠著強大的艦隊,保持著交通上的交流,隨著運輸船的速度在不停地提高,航線也變得成熟,現在從蘇州府抵達大明本土,只需要四個月,一年之內,肯定可以往返一次。

得益於大明的基本教育,識字的人越來越多,書信交流也越來越方便,找人寫信不再像以前那樣求爺爺告祖宗了,普通百姓花了幾十文錢,買幾斤糖果,找一個毛頭小子就可以把信給解決了。

張獻忠在北非的舊部,不少人可以與親戚和鄉親交流,得知延安府的發展情況,說來也是怪事,自從全旭成為皇帝之後,原來沒完沒了的旱災、雪災、蝗災,居然離奇的消失了。

其實也不算是消失,因為全旭重視農業,大力發展灌溉系統,以及病蟲害的預防和治理,民間百姓養殖了大量了雞鴨,蝗蟲根本就來不及泛濫,就被成群結隊的雞鴨給吃掉了。

洪承疇表示理解,在家鄉可以生活下去,誰願意背井離鄉?

在大明本土兼並土地沒有意義,因為土地的收入遠遠沒有開設工廠賺錢快,雖然朝廷對土地兼並打擊相當嚴厲,但是,並不是沒有空子可以鉆,比如說,給兒子們名義上分家,事實上不分家,其實也可以獲得大量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