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四章 完全初步合圍(第2/2頁)

當然,前提是打鐵還要自身硬。

只要大明實力足夠強大,一切問題將不復存在。

全旭拍了拍盧象升的肩膀:“以後保重,天雄軍你能帶走多少人馬,我準你帶多少人馬!”

盧象升沒好氣的道:“你就不怕我帶兵打回來?”

“哼!”

全旭撇撇嘴不以為然地笑道:“要說吟詩作賦,我不如你,要說治理地方,行軍打仗,盧建鬥,你不如我!”

盧象升微微一愣,他還真是沒臉反駁。

與崇禎完成最終的談判,全旭也與崇禎、盧象升等人一起,在全家軍親衛騎兵旅,以及第六師的四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共計兩萬余人馬的護送下,浩浩蕩蕩前往京城。

崇禎九年七月二十日,崇禎皇帝的聖旨明發天下,禪位於全旭。

全旭在腦袋裏想著霸氣的年號,取什麽好呢?

建武?被劉秀取過了。

開皇?被楊堅取過了。

建隆?被趙匡胤取過了。

天命?被野豬皮用過了。

隆武?這個年號似乎只是南明朱聿鍵的短命年號。

算了,全旭不管了,這事就交給沈明澤和那幫大臣頭疼去吧,全旭的原則是,一定要霸氣,一定要吊炸天。

隨著崇禎禪位詔書的頒布,也在法理上證明了全旭的合法性,湖廣總督洪承疇馬上向全旭上表稱臣。

福建總督也開始主動派人與全家軍接觸,商議易幟的問題。

最先易幟的問題則商國,商國國號率先被取消。

商國政務院,正式向南京,浙江、福建、廣東,河南、湖廣、江西、廣西、雲南、四川、貴州發布政令,督促他們易幟。

其次是,全家軍的軍旗,再次更換,這不是整編,日月旗是大明朝的國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明朝是有國旗的。

隆慶開關以後,由於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明朝船只按照國際上的標準懸掛了一種旗幟以區別於葡萄牙、荷蘭等國船只的國旗,成為當時事實上的中國國旗。

日月旗並非笑傲江湖裏的那種日月旗,旗幟由紅日、黃月重疊的圖案和藍底組成。藍底代表青天,象征著我大漢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

日月重疊即是“明”字,代表大明,位於旗幟的正中不偏不倚,是取中國位於四方之中之意。

旗幟中央的黃色又代表著漢人的膚色,象征著大明是漢族人建立和統治的國家,黃色位於中央,意指大明將漢族的利益視為核心利益。

紅色的光芒是太陽的光芒,又象征大明屬於火德,亦指統治大明的朱姓皇族。十二道光芒即指一天十二個時辰,一年十二個月,光芒位於青天之上,表示大明光輝時刻都在普照萬方。

乍一看上去,這個徽章有點像國民黨的青天白日。

具體同盟會當初有沒有借鑒洪門的會旗,就不得而知了。

這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第十六師前鋒四千五百余騎兵抵達北京東南的豐台,而第七師前鋒則抵達北京西南的良鄉、固安一帶。

也可以說,皇太極就算拿下京城,他失去了南下的機會。

最為壯觀的還是全家軍的補給線上,從遼東到張家口,從河套到張家口,從大名府到真定府,從登州再到河間府,蜿蜒數千裏的後勤線上更是熱鬧非凡。

數不勝數的馬車、驢車來回奔波,將軍械彈藥、被服食品等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

全家軍各部其實都是輕裝上陣,沉重的火炮都讓他們甩到了後面,現在後勤部隊快馬加鞭的追趕,火炮和大量炮彈以最快速度送往前線。

同樣有大量的補給源源不斷送往真定府和河間府,有力地支援這兩個方向的戰事,過多的補給送往這兩個方向的後果就是,全家軍再次展現了其侵略如火,快如疾風的特點。

現在的全家軍將士心中都憋著一口氣,就太祖當年下達命令百萬大軍渡大江一樣,各部都開始自動尋找戰機。

由於整個陜西幾乎全部淪陷,滿清兵鋒直抵潼關外,剛剛完成整編的全家軍第十五師,就開始分批東進,準備打清軍一個反擊。

南陽議事府在議長陳振豪的組織下,立即召開議會,南陽府下轄的兩州十一縣代表快速抵達南陽城,召開動員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