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二章 驚變

全旭從來沒有想過要當曹操,雖然說歷史已經把曹操定義為奸臣之首,其實,曹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最想的還是回到大漢王朝的統一時代,國力強盛,四夷臣服,他則願意為一個漢征西將軍。

對於曹操的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如果對於全旭的評價,他是治世是紈絝子弟,亂世神明。

全旭並不想像曹操一樣,他想當大漢的忠臣,可惜,卻沒有機會,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年的霍光,雖然是權臣,他真沒有想過要篡位自立,對於大漢王朝而言,霍光是忠誠的,可惜,對於皇帝而言,他容不下霍光。

現在的全旭也是一樣,無論他想不想當曹操,在崇禎心中,他其實已經是曹操了,全旭也不可能退讓,要不然那就沒有今天這場談話了。

這場談話,無論是出自曹化淳的本意,或者是崇禎皇帝的指使,當開誠布公到這個程度,掩飾已經沒有必要了。

這是全旭作為王者的驕傲。

崇禎皇帝此刻還是心存著幻想,如果全旭想當曹操,他不介意給全旭加九錫。

什麽是九錫呢?禮有九錫: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則,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七曰弓矢,八曰鐵鉞,九曰櫃鬯。

所以“九錫”就是“九賜”,是古代天子賜給諸侯,大臣的器物,臣子所能享受到的最高禮遇,自周朝以來,九錫之賜,已是天子嘉賞的極致,意味著禪讓之兆。

世人皆阿鬥迂腐,殊不知,阿鬥真正的聰明之處,就是他用卑微的方式,保住了劉漢的血食,曹魏滅民蜀漢,西晉滅了曹魏,劉禪的安樂公國卻一直延續到了東晉永和三年。

這種傀儡式的安樂公,對於一國之君來說,自然是不可以接受的,可問題是,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他還有什麽辦法?

任何計謀,在絕對的實力面前,都是圖勞無功的,越是掙紮,亡國之君的下場越是悲慘。

後金仍舊在垂死掙紮著,不兒罕山,被稱作蒙古的心臟和聖山。

據歷史記載,不兒罕山與成吉思汗的一生以及蒙古民族的歷史關系源遠流長。

從北方刮來的寒風切削著不兒罕山的山峰,雪粉冰粒跟子彈似的打過來,打在臉上疼得厲害,身穿黑色軍裝的全家軍士兵,眉毛、胡子都結了一層霜花,他們已經把自己所能找到的衣物都給穿到身上去了,整個人看上去像狗熊一樣臃腫,卻仍然冷得二十四顆牙齒捉對廝殺。

冷,真的是太冷了,如果不帶手套,想跟手裏的兵器和平共處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暴露在寒風中不到半個時候,手掌的皮膚就會跟兵器凍在一起了,想要擺脫兵器,除非撕下一層皮肉來吧!

可即便條件如此艱苦,他們仍然堅守在崗位上,站崗的站崗,來回巡邏的來回巡邏,不為別的,只因為他們是全家軍。

在這一年多來,全家軍對建奴的逃竄殘部發起一次次猛烈的攻勢,一次次將建奴殘軍打得大敗虧輸,拓地千裏。

從寧古塔到不兒罕山,全程直線距離有三千余裏,如果算上繞路,這亞於是一場漫漫長征,這一次次的勝利,讓全家軍一次次擴張,把遼東、遠東平原納入大明的治下。

雪片般飛來的捷報,也激起了大明士兵骨子裏的血性和勇猛,遼東已經不再發放土地,要想獲得土地,只有馬上奪取。

所有的遼東百姓,包括三邊百姓,他們眼裏冒出了綠光,三四十歲的老邊軍重新磨鋒利已經銹跡斑斑的長刀,給被老鼠啃得不成樣子的長矛換了一根嶄新的矛杆,找出祖傳的強弓,成群結隊唱著民謠走出邊墻,進入漠北,投入到與建奴的廝殺之中。

投靠全家軍太遠,天雄軍卻迎來新一輪的擴張高潮,那些十六七歲的孩子則踴躍跑到天雄軍的征兵站報名從軍,邊軍掀起了一股從軍的狂潮。

鑒於天雄軍兵力實在不足,盧象升從陜西、山西、寧夏等地招了兩萬五千新兵,都是十七八歲的青年,嚴加訓練。

這些孩子大多都是邊軍或者軍戶出身,明軍窮得跟叫花子似的,邊軍和軍戶的苦更是沒法形容,艱苦的生活早早就將這些孩子磨練得堅強如鋼,他們比任何人都想出人頭地,他們比任何人都要珍惜天雄軍給他們帶來的美好生活。

他們渴望著建功立業,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名垂千古!

在這種狂熱的氛圍之下,他們自然很快就形成了戰鬥力。

盧象升在北征的時候就帶上了三個新兵營,一共一萬七千余,想讓他們也見見血。來到不兒罕山的時候,出自一個百戰名將的敏銳嗅覺,盧象升意識到了不對勁。

從刨開的屍體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建奴士兵的胃裏不僅僅有沒有消化完的湯餅,還有土豆澱粉,甚至還有午餐肉罐頭的肉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