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零章 為官之道(第2/2頁)

以去年為例,遼東大學附屬中學全校共計文科、理科共計八千零五十八人,其中考上遼東大學、遼東工業大學、遼東軍事學院、遼東礦業大學、遼東醫學院以及遼東黨校的共計三千四百六十七人,接近一半。

比起遼東大學附屬中學,這個學校的硬件和教室質量實在是太高了,整個學校共有二十二個閱覽室,共設計座位三千五百余,圖書館藏書七百八十余萬冊。

當聽到七百八十余萬冊的時候,崇禎開始又酸了。

不得不承認,與遼東相比,大明的很多地方都落後了。

他其實參觀過遼東的造船廠,也看到了火車廠,以及蒸汽機紡織廠,可以肯定未來,遼東一定會把大明遠遠的甩在後面。

遼東的政治體制問題,讓遼東人捐獻的興趣非常大,因為捐獻的物資和金錢,可以折稅,而且可以還能獲得良好的名譽,這簡直就是一舉兩得。

在遼東,很多學校,甚至小學都有圖書室,有的甚至有了室內籃球館,遼東的體育運動也非常發達,不少社區,興建了類似單杠、雙扛、等健身器材。

全旭甚至產生了想要在大明舉行全民運動會的想法,事實上,除了遼東、台灣、就連呂宋和瓊州府的體育訓練體系還不完善,其他地方都是荒廢狀態。

大明的教育,采取是後世,甚至於類似於歐美的精英教育,這種試圖以壟斷知識的精英教育,是可以培養人才的。

但是,對於遼東這種全民教育,那完全沒有可比性。

你怎麽比?一個人的天賦再高,再如何刻苦,你敢保證你是一百人裏的第一名,一千人呢?一萬人呢,一百萬人呢?

三百萬人呢?

這才是真正的有教無類。

得知這個情況,崇禎的心情更加沉重。

大明對比遼東,不僅僅輸掉了眼前,還輸掉了未來。

大明的勛貴子弟終日沉迷酒宴、宴會、打獵、詩會、青樓的時候,遼東的下一代卻在圖書館讀書,他們原本都應該擁有美好的明天,卻在應該學習的時候選擇了不同的道路,這在未來會給他們帶來截然不同的人生。

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一股毒雞湯開始出現,說什麽上學不是唯一的出路,早就業早發展,當然老程就是被誤導的那一代人。

那個年代中師、中專比考高中更難,因為少了四年學習時間,可以經過兩到三年的中專或中師學習,然後參加工作。二十多年前,中專還算有點用處,也算有點文憑,可是現在,中專算什麽?

考大學,哪怕混得再差,也比中時代的中專強,這就是差距。

大明現在的問題不是一件兩件,也不是一點兩點,而是全部,國家雖然重視教育,各地官員都把教育列為四大考核指標之一,與稅收同級。可問題是,教育的方式開始跑偏了。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事實上大明的科舉制度則是選官,只要通過了馬上可以成為官員,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可惜,八股文的用處雖然有,但是並不是絕對的,這個時代八股文就像後世的應用文,一個官員的報告寫得再好,如果政績,那也是不行的。

遼東的大學畢業生其實也不是官,而是有了成為官員的資格,還需要工業黨校培訓,擁有夯實的理論知識,也要精通庶務,你的文章不需要寫得太好,但是一定要博學多才。

工業黨員,也是一定會成為官員,全旭對於預備官員的管理和考核實在是太嚴格了。要想成為官員,必須懂法,不需要照本宣科,至少可明白,什麽可以做,什麽不能做。

也要懂經濟,要不然成不了掌印官。

大明是把縣官想象得太簡單了,在全旭看來,大明的官員,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不合格的,當然,工業黨出身的官員,會給他們犯錯的機會。

當然,原則性的錯誤是不可以犯的,如果是因為能力問題,可以回爐重造,遼東培養的人才越來越多,想成為官員卻越來越難。

能在大明官場混得如魚得水的人,在遼東幾乎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