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九章 智商真是硬傷

對於大明農民來說,耕地最好用的還是牛。然而,遼東的農民,普遍用駿馬耕地,特別是雙匹駿馬拉動的雙樺犁,一天可以耕地二三十畝。

這個效率是非常不錯的,在機械化沒有到來之前,這已經是畜力時代的巔峰了,遼東的農民,種植了大量的農作物,不再采取單一的糧食模式。

因為糧食永遠吃不完,賣的話,價格又沒有經濟作物高。每個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稱,一畝地的棉花收入超過兩畝地的麥子。特別是亞麻,這種新型紡織材料,是全家軍的標志性裝備。

全家軍的作訓服以及貼身衣服,都換成了亞麻質地,而且因為全家軍引領了潮流,從而獲得了較大的市場。

然而問題,駿馬的利用率提高,直接造成一個惡劣的影響,那就是因為駿馬數量的增加,直接就造成遼東的空氣中,永遠都彌漫著一股濃郁的馬糞的味道。

而且是揮之不去的馬糞味。

現在的遼東運輸,因為鐵路的出現,特別是這個年代,修建鐵路的速度是相當危險的,盡管如此,遼東的鐵路並沒有刻意追求速度,不像美國利用華人修建鐵路,十二個小時可以修建二十多公裏。

然而,每公裏都要死上十幾二十幾個華人,美國的繁榮是建立了華人的累累屍骨之上,雖然遼東的鐵路修建慢,不過,已經修建到了海州、蓋州、復州、至少遼南四州,實現了州州通。

隨著這種運輸被蒸汽火車代替,遼東的運輸主力駿馬,價格自然而然的暴跌,現在就算是在金州城中,擔任一名普通工人,家裏也養活至少一匹馬。

駿馬成了遼東百姓的標配,普及率甚至一度超過了後世的轎車擁有率,不騎兵不好意思出門。

遼東不僅僅因為駿馬,出現每天多達十幾二十幾起的交通事故,也出現了交通擁堵,這讓全旭非常頭痛。

利用人力自行車,減少交通壓力只是第一步,只要皮尺部可以成熟生產自行車,就把摩托車再仿制出來。

摩托車與自行車最大的區別就是多了一個發動機,其他基本原理一致。

全旭騎著駿馬來到位於遼東研究院的大院,一座簡陋的工房內,五六輛外形相當粗狂的自行車。

這種自行車是以二八大杠為原理仿制的,雖然說自行車不算太過復雜,卻因為遼東的工業制造底蘊,成為了現實。

就像自行車的車軸、軸承、轉向軸等部件,都已經在其他設備上運行成熟,唯一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就是充氣輪胎。

其實橡膠技術最早運用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紀,在橡膠的原產地,當地印第安人把橡膠樹叫做“眼淚樹”,並用土法制作成盛水器、橡皮球等橡膠制品。後來西班牙人逐漸從當地印第安人那裏學會了采膠和制作橡膠的方法。

現在已經有了橡膠制品,就是西班牙人對付土著奴隸的橡膠棍,裏面以鋼鐵作為筋骨,外層包裹著橡膠,可以做到,傷而不殘,不影響土著幹活。

讓孫元化非常意外的是,全旭居然會騎自行車,而且動作非常熟練,但是轉念一想,這輛原形車就是全旭弄過來的,也就不那麽奇怪了。

海倫娜隨後看到全旭居然騎著自行車,讓她頗為好奇:“這是什麽東西?”

“自行車!”

全旭非常得意,皮尺部還是要點臉的,沒有完全照搬二八大杠,而是自作聰明的在後面加了兩個小輪子,這樣倒是可以穩定自行車,讓自行車不容易摔倒。

特別是後面的架子上,居然還做出一個相當比較舒服的坐墊,車座子更加寬大。

海倫娜自然也要試試自行車。

全旭交自行車交給海倫娜,他問起了最為關心的問題:“自行車一個月可以生產多少輛?”

孫元化:“我們這裏有十五個人,可以生產十二輛!”

聽到這個數字,全旭微微皺起眉頭:“自行車基本上還算滿意,唯一的問題是,自重太重,需要減重,這輛自行車差不多一百多斤,這樣就會非常費力,把能省的就省下來,對了,制造成本多少?”

孫元化想了想道:“不算工資,只算材料成本,每輛車需要十七八兩銀子!”

“不行,太貴!”

全旭望著孫元化道:“盡可能的降低生產成本,自行車要想推廣開來,那就必須廉價!”

雖然遼東的百姓很富裕,如果讓他們花二十兩銀子去買一輛自行車,他們寧願買馬,用自行車取代城區內的基礎交通,這是全旭的計劃,也是自行車的真正意義。

在十五年前,老程所在的縣城還有大量人力三輛運輸貨物,也有人力三輪運輸客人,這種三輪車漸漸被電動車取代。

相對而言,遼東的電力研究非常滯後,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皮尺部可以仿制簡單的機械設備,對於太過復雜的,還沒有技術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