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一章 新生活新氣象(下)(第2/2頁)

想到這裏,黃富春急忙拎著自己在工業上掙了錢買的一斤糕點,他提著糕點去求高先生給他寫一封信,看看能不能找個送到河南。

其實,遼東專門設立了後世郵局的職能部門,不過卻沒有涵蓋整個遼東,基本上遼南中州十五縣可以郵寄信件或東西,不過,速度卻慢得嚇人。

基本上,一個月或兩個月,直接湊夠一船,這才會回到登州,利用全記商號的渠道,慢慢散發。

一封信如果順利的話,可以半年左右送到中原。

其實像黃富春這樣的百姓很多,他們來到遼東以後,就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的親人、朋友拉到遼東來。

現如今,遼東的發展已經初具了規模,也進入了快車道,比如黃富春所在的義州衛,就開始了三座石灰礦,還有四座小型的鐵礦,特別是石灰窯,這是修建公路的主要材料之一,根本就不愁賣。

但是,要建設一座礦,那需要一定的成本,普通百姓是沒戲了,不過他們卻可以跟著石灰窯賺點工錢。

除了石灰、煤炭、鋼礦,水泥,發展最快的居然是釘廠。

提起古代建築或設備、機械,不得不提出古代的偉大發明,榫接結構。然而榫接結構真的是最科學的嗎?

其實不是,這是被現實逼迫的,因為古代沒有專門的釘廠,“洋釘”這個詞就是這麽來的,直到晚清中國也沒有制造釘子的工廠。

全旭發現,無論是膠合,還是用釘子,其實都比榫接結構更快捷,方便,全旭在後世采購了不少釘子,大約一百多噸。

結果,這些釘子非常受到工匠們的喜歡,造船建房子乃至做水車都離不開它,隨著釘子的運用,還真讓工匠們搞出了制造釘子的機器。

這種機器以水力轉軸作為驅動動力,由鋼水豎井冷凝,這樣的鋼水可以制造出直徑五八毫米,或十二毫米,甚至二十毫米等幾種規模的鋼絲,在經過水力切割成型粗坯之後,經過水力鍛壓機鍛打,拋光之後,就可以成型了。

論質量,跟後世沒法比,而且效率低得嚇人,一個三百多名工人的釘廠,一個月勉強可以生產四五萬斤鋼釘。

這個重量大約是後世一套全自動生產線,一名工人半天的生產量,然而問題是,盡管成本高,效率差,卻讓第一個吃螃蟹的富商一個月可以賺上百兩銀子。

別看上百兩銀子不多,供不應求的釘子,簡直就是一只會下蛋的金雞。

就在全旭在京城準備大婚的時候,遼東的發展簡直可以用一日三變來形容,隨著鋼鐵的成本下降,遼東的鋼鐵需求越來越多,特別是大量人口湧入,對於明年的墾荒置田的工具需求,那幾乎是無窮無盡。

重型載貨式四輪馬車的工廠,在金州、海州、廣寧等地,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了十幾家,至於獨輪車、太平車、兩輪馬車,更是多達數十家。

在看到羊毛衫銷售不錯,也有人開始了紡織這種紡織廠,最讓全旭感覺難以置信的是,遼東居然在沿海地區,興建了數十家利用潮汐為動力的機械廠。

那些機械讓全旭想來都感覺頭皮發麻,但是,居然就這樣出現了。特別是高爐技術的成熟,全旭也不設置技術壁壘,誰願意要,一千五百兩銀子,盡管可以拿出。

然而,一發不可收拾。

在短短一個月內,這套技術居然賣了十萬多兩銀子,也就意味著,多達一百多家的鋼鐵廠就會不久興建。

遼東,即將成為名副其實的鋼鐵之都,其實不止鋼鐵,還有木材、糧食、糧食加工、煤炭,食鹽、布帛、棉花等產業,也得蓬勃發展著。

誰讓遼東的資源太多了呢?木材、鋼鐵、煤炭、銅、金、銀、以及水泥用的灰巖,石灰石等等。

而拜全旭所賜,越來越多的水力機械和超前的觀念被民間所接受,強大的生產力像噴泉一樣沖破重重束縛,從地下噴湧而出,為這片古老的土地帶來新的活力。

與此同時,一場軍事革命也正在醞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