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八章 關寧軍騎兵又敗了

虎蹲炮是明朝名將戚繼光發明的,戚繼光發現明軍的毒虎炮和碗口跑等尚有提高的余地。碗口炮腹小口大,炮身短,射程不足;毒虎炮輕便,但重心不穩,每次射擊之後必退回二三十步,很難快速支援軍隊。

戚繼光將兩種舊炮都改造為虎蹲炮,一種虎蹲炮首尾2尺長,周身加了7道鐵箍,全重36斤。另一種長有3尺以上,重量約六十四斤。

隨著虎蹲炮在南方對倭寇作戰中,大展神威,明軍開始進入了全面裝備虎蹲炮時代。在明金戰爭開始之後的萬歷四十六年(1618)到天啟元年(1621)的三年時間裏,發往廣寧的火器裏面就有虎蹲炮600門之多,虎蹲炮已經成為遼東明軍的主力裝備之一。

可以這麽說,明軍邊軍只要是遊擊以上的將軍,除非是廢物,否則都熟悉虎蹲炮。

吳三桂自然是熟悉虎蹲炮,不過問題是,由於是成熟武器,這種火炮常是充當中遠距離武器,在三百米或兩百米的距離發射。

從來沒有想全旭這樣,直接把敵人放在五十步距離內,而且對方還是騎兵。

距離越近,虎蹲炮噴射而出的鐵砂和鉛彈就會威力越強,在這個距離上,空氣對散彈的阻力影響有限。

所以,虎蹲炮的威力硬是像見鬼一樣,一轟一大片。

其實,全旭的計策還真談不上高明。

就像火槍兵抵近射擊,排隊槍斃的原理一樣。

這就是一錘子買賣,如果不能擊潰關寧軍,那麽悲劇的就是秦承祖麾下的部隊了。

擺在陣前的火炮部隊以及碗口銃部隊,就會成為關寧軍馬刀下的犧牲品。

袁崇煥看得非常清楚,關寧軍沖到對方陣前五十步的時候,這些叛軍居然隊形絲毫不亂。那些火炮只開了一炮,關寧軍就稀裏糊塗的敗下陣來。

他有種難以置信的錯覺。

這些叛軍,比明軍更像正規軍隊。

關寧軍就是一支神奇的部隊,遇強則弱,遇弱則強。

現在他們都看到了,這支叛軍不是那麽好對付的。

雖然吳三桂向袁督師演戲,事實上,關寧軍這點損失,袁崇煥還真沒有放在心上。

關寧軍的騎兵此時還有八千有余,加上袁崇煥的部曲,損失連百分之三都不到,這點損失能算什麽?

祖大樂、祖大弼兄弟對視一眼,他們知道,這股子叛軍不好惹,同時,如果不賣力氣,那是不行的。

關寧軍開始調整部署,既然中間無法突破,那就從兩翼突破。

關寧軍磨磨蹭蹭,用了小半個時辰的時間,又是整隊,又是訓話,還挑出幾名“作戰不力”的將領,當眾執行了軍法。

“啪啪……”

軍法官手中的鞭子,鞭鞭到肉,打得那些“作戰不力”的將士皮開肉綻,慘不忍睹。

然而問題是,如果是公平的情況下,這樣做,是可以提升士氣。然而,關寧軍挑選的“作戰不力”的士氣,並不是真正的作戰不力,而是屬於沒有後台的。

結果,此舉非但沒有提起士氣,反而讓關寧軍的士氣進一步跌落冰點。

此消彼漲,秦承祖麾下的部隊卻士氣暴漲。

這輪炮擊,事實上不僅僅是祖大樂、祖大弼以及關寧軍將士驚呆了,就連秦承祖麾下的軍士們也驚呆了。

祖大弼決定親自下場進攻,他把騎兵分成兩部分,左右兩翼各放出一個營,也就是一千余騎,試探袁承祖麾下的虛實。

與正面戰線上炮兵直接擺在前面不同,左右兩翼的秦承祖利用自身長槍兵的優勢,把長槍頂在地上,指著關寧軍進攻的方向。

然後,以大盾組成防護陣線,這樣的隊形本身並沒有什麽錯。可關鍵是,對於士氣的要求卻非常高。

自古以來,遊牧狼族的騎對上中原王朝,一直是先以輕騎兵線著那龐大的步兵方陣放箭,用一輪輪箭雨持續地殺傷對手,給對手放血,制造恐慌和混亂,當對手被這沒完沒了的襲擊打亂了陣腳之後,精銳部隊突然殺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對手一舉擊潰,接著,無非就是一場屠殺而已,這種打法戰果大,傷亡小,歷來是北方狼族的拿手好戲。

從戰國開始,北方遊牧民族就是這樣打仗了,兩千多年來一直是換湯不換藥,靠著機動性上的優勢將以步兵為主的中原王朝克得死死的。很多人把“曼古歹”戰術吹上天了,大言不慚的認為這是蒙古人獨創的,真的是讓人笑掉大牙。

可是同樣的,從戰國時代開始,中原王朝對付這些輕騎兵的戰術一以貫之:以手持長兵的步兵甚至戰車為射士提供掩護,射士手持強弩排列於陣前,忍受著輕騎兵綿綿拋射而來的箭雨的反復殺傷,用手中的強弩與輕騎兵對射。

這種打法毫無花巧,但很有效,在打垮弩陣之前,輕騎兵想沖亂整個軍陣那是做夢。輕騎兵有速度上的優勢,可以迅速移動,而射士手中的強弩在射程和精確度上占盡上風,對射基本上是一命換一命,誰先忍受不住那急劇遞增的傷亡誰就先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