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章 路易十四搞漢學,笛卡爾被儒化(第2/3頁)

他的大臣沒有對此表示懷疑,甚至認為年輕的國王陛下是一位很有見識的皇帝。

畢竟大明的國力在那裏擺著,誰也沒有足夠的自信和底氣在這個時候去質疑西方比東方先進。

路易十四在巴黎所立的漢文大學叫皇家漢文學院。

而在皇家漢文學院開學的這一天,路易十四還特地穿了一件明式袞服來參加開學典禮,似乎在他眼裏,穿了這樣的服裝,才是真正的君王。

當然,大明皇帝朱由校還不知道路易十四的僭越之舉。

而路易十四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僭越,他這樣做穿也是為了表達自己對向東方華夏文明學習的重視。

也因為路易十四這樣做,皇家漢文學院的師生也都是儒冠儒袍。

雖然這樣會令他們的大主教生氣,但在此刻的法蘭西,君權已大於教權,所以,大主教也拿他們沒有辦法。

在路易十四親自出席皇家漢文學院的開學典禮時,其弟菲利普一世此時則已在京師人文學堂留學一年。

“明國是一個絕對君主專制的國家,這應該是他們強大的原因之一,而我法蘭西也是君主專制,唯一不同的是,我們信仰不同,但這應該區別不大,我們不應該放棄我們自己的信仰,以我看,我們需要做的是西學為體,中學為用,學習他們的技術,但還是堅持我們自己的文明。”

菲利普還因此在大明京師遇吉了笛卡爾,且也和笛卡爾論起了如何讓法蘭西和大明一樣強盛的話題。

“你錯了,菲利普公爵,明國強盛的根源在於他們的‘民本’思想,在於天下為公!法蘭西要想和明國一樣強盛,就必須革新自己的文化,光靠學習其表面的東西是不可能的,需要學習其溫良恭謙的儒道內涵,學習仁政愛民思想,需要貴族們放棄世襲的特權,需要把民眾的富裕至於一切之上!”

笛卡爾在大明待了很多年後,已經被儒家的仁政和天下為公思想影響,且也就因此辯駁起來。

菲利普對此搖頭:“不是這樣的!我們的文化也有自己的優勢!”

笛卡爾擺手道:“毫無優勢!人家已經千年前就提出了天下為公的思想,而我們呢,才剛剛學會獨立思考,不再只是跟著教義來認識這個世界,人家甚至已經吸納包容了我們的學問,而我們卻還在為保守且頑固地拒絕吸收人家的文明!”

兩人因此爭執起來。

像這種場景,在大明很常見。

因為現在的大明,在天啟皇帝在一改保守政策而將國門主動進一步打開,且又主動向外擴張後,就已經成了世界的燈塔。

許多懷著各種心思的外夷貴族來到大明,想要更加清晰地認識這個東方帝國。

但朱由校這樣做以後,一直占據中華文化主體的儒學並沒有隨著大量外來者的進入而消亡而備受鄙夷,相反還備受推崇。

因為誕生於大陸性文明的儒家文化正是誕生於海洋性文明的西夷國所缺乏的,對於他們而言,提倡天下為公,主張仁政,不與民爭利的儒家文化的確不是落後的文明,相反還是他們一直汲汲追求的。

朱由校也注意到大明現在的外夷學子越來越多的現象,且也讓東廠和錦衣衛多派些人手盯住這些人,對來大明的外夷在思想上進行嚴格的鑒別,盡量提高申請在大明留學和居留的難度。

但饒是如此,依舊有不少外夷貴族蜂擁一般來大明,甚至不惜花重金,找各種門路。

以致於,收留學生都成了一項收入不菲的產業。

朱由校倒是巴不得外夷因為學習儒學而變得內斂溫良,且因此主動漢化,但他也擔心會有別有用心的外夷留學生,抱著使本民族崛起的目的,而和大明內部的一些為了自由主義而願意犧牲整個華夏利益的人勾結在一起。

大明人口眾多,文化程度也高,雖然這利於大明繼續在科學技術領域保持先進,但也使得大明內部的思想構成非常復雜,因為所處階層和人生經驗不同,信什麽的都有,不排除將民族利益放在心上,而要真為天下人自由獻出自己一切的極端者。

“這就是轉爐煉鋼法的圖紙!但這已經是很多年前的技術了,大明已經不再使用,所以才讓我能夠偷偷畫到!不過,雖說是多年前的,但冶煉出的鋼材完全適合用來造現在的所有槍炮管,你們能看明白嗎?”

“另外,我們鋼鐵廠的管理流程,我也寫成了冊子給你!”

紀思聖此時就將一沓資料放在了滕野和多田榮面前。

滕野驚喜地接過資料看了起來。

而多田榮也跟著說道:“多年前不用的都可以造所有槍管,明國是真的技術先進,幸而有紀先生您幫助,不然,我們要想趕上明國還得有更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