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勛貴們傾家蕩產(第2/2頁)

但他也不得不承認,當今天子也算是用心深遠,既敢以殘暴之手段鎮壓藩王,推行新政,也知道藏富於民,知道通過加強治學之事啟迪民智,知道讓利惠民,以使民心得安,更知道通過加強基礎建設來強化統治之能。

韓爌很願意看見皇帝把朝廷收入大量用來幫助百姓復工復產、用來建設學堂、醫館,這符合他希望藏富於民的政治理念。

但他不得不承認的是,皇帝陛下之所以能有足夠多的錢糧用來藏富於民、教化民眾,很大程度是因為朝廷從外番諸國借了上千萬石糧。

因為只靠自己國內清丈田畝得來的糧食,只能夠在這次的糧價之戰中,穩住糧價,很難把糧價壓低到讓勛貴豪族們傾家蕩產的地步,也很難讓糧價維持到比萬歷中葉還便宜,自然也談不上能夠在擴兵的同時還能藏富於民。

韓爌內心的想法是,大明還是得有點天朝上國的體面,跟鄰裏處好關系比較好,這些借的糧還是還了比較好,大不了國庫少點存銀,只要把借的糧還了,睦鄰友好,軍事壓力也就沒有了,自然也就用不著擴兵和崇武,到時候只把國內改革所增加的收益花在藏富於民身上,就足以稱得上是盛世了。

但韓爌知道皇帝跟自己的想法不一樣,所以,他沒有提出來自己的看法。

“天啟四年的太倉錢糧總收入預估出來有多少?可有超過天啟三年?”

朱由校這時候突然問起國庫收入來。

朱由校即位以後,為了解決明朝賦稅上繳的庫過於繁雜的問題,就早已下旨所有各類稅賦統一交到太倉,而不像以前一樣,因為沒有包稅制,一個縣需要向很多官衙如戶部、內廷、太常寺等運輸各類賦稅,現在則是統一交到太倉,再由太倉分配。

而這樣一來,太倉也就正式成為了國庫,太倉的收入也就成為了衡量國家收入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