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

何心隱師徒還有一點沒說錯,趙昊此番前來,確實有點‘孟津觀兵’的意味。但他不是閱兵,而是檢閱各種思想動態。

對未來的大變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

比如趙士禎瞧不上泰州學派,除了他本身的階級屬性,還有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認為何心隱嚴重低估了江南集團的實力。

他們根本不了解集團的軍事實力有多強大。

海警四大戰區,加直屬於總司令部的戰略艦隊和在歐洲的西征艦隊,總兵力約為十萬五千人……

好吧,比海軍太欺負人。畢竟官軍所有戰船加起來,也不是一艘裝甲巡洋艦的對手。而巡洋艦只是海警的二級艦。

哪怕單比陸軍,集團也一樣不虛官軍。

拋去海警陸戰隊不算,單單六萬子弟兵的訓練和裝備水平,以及戰鬥意志和紀律性都是大多數官軍望塵莫及的。

當然,作為張居正改革的重點,這些年大明軍事實力的提升,也是很顯著的。雖然俞大猷、馬芳等名將相繼凋零。但京畿仍有戚繼光,遼東有李成梁,還有寧夏的麻貴,雲南的鄧子龍、四川的劉綎,福建的戚繼美……依然將星閃耀。

這些名將統兵用兵各有所長,尤其嫡系部隊戰鬥力十分強大。

但在唯武器論的趙士禎看來,只要給子弟兵全都換裝萬歷式步槍,鐵絲網一拉,戰壕一挖,再配以自己研發的一系列野戰火炮,對上誰都是碾壓局。

什麽,你說六萬子弟兵太少?那是常備的基幹部隊!十八個行政區人武部的花名冊上,還有整整一百八十萬的預備役呢!

因為篳路藍縷的海外移民要面對海盜、生番、土著、猛獸等各種威脅,所以必須要有足夠的自衛能力。

按照集團規定,所有行政區在冊人口,凡十六至三十六歲男性,身體健康無殘疾,無犯罪記錄者,都要在當地人武部注冊為預備役,定期進行軍事訓練。每當戰時或發生災害時,人武部可按規定進行不同等級的征召和動員,帶領預備役進行參戰或救災。

根據集團戶籍部門統計,截至萬歷十四年底,各海外行政區登記戶籍人口共計1120萬人,其中16-36歲年齡段占33%,男性占54%。所以行政區共有將近兩百萬適齡的青壯年男子,扣除不符合條件者,有超過180萬人成為預備役。

其實海外行政區青壯年的比例,曾一度超過百分之五十。但因為近十年來,各行政區紛紛迎來嬰兒潮,以及最初移民的那批壯年步入中老年,青壯年的占比才降到了三分之一。

預備役平時為民,但每年軍事訓練時間不少於300小時,其中脫產強化訓練不少於10天。

平時基本上以生產隊、裏為單位,每天早晨出操訓練一小時。然後農閑時拿出幾天時間來,在人武部的組織下搞搞集訓,拉練演習一番,就能完成年度任務了。

這樣非但不會影響勞動時間,反而因為長期共同訓練,使青壯年體魄強健,組織性強,讓勞動效率提高不少。

雖然預備役的訓練時間不算太長,但已經足夠訓練出一名合格的火槍手了。

冷兵器時代,一個農民需要兩三年的訓練,鍛煉身體,掌握戰鬥技巧,學會團隊合作,才能成為合格的士兵。弓箭手甚至需要五六年才能錘煉出來。所以各國暴兵極其困難。倉促武裝起來的農民純屬一群湊數的擺設,遇到硬仗完全不堪一擊。

但火槍兵是可以‘暴兵’的。一名火槍手短則一兩個星期,長則月余,就可以完成基本訓練,送去排隊槍斃了……

而且火槍兵對身體素質的要求也不高,不需要你有多大的力氣,能端得起槍就差不多了。甚至對射術也沒要求,反正排槍一開,煙霧一起,誰也不知道自己的子彈往哪飛。

所以在緊急狀態下,理論上集團只需要七天時間,就可以將180萬預備役轉化180萬士兵。

當然,受限於集團的運輸和後勤能力,短時間內能機動調集的最大兵力在40萬上下。長期作戰的話,保障20萬大軍就是極限了。

但真要在內地開戰的話,江南集團能調用的兵力可遠遠不止20萬。

江南安保集團的五萬武裝保安,集團各下屬公司的五十萬青壯男職工,各開發公司的四百萬農工和建築工,都是忠誠、組織、紀律兼具的上佳兵源。同樣只消一兩個月的訓練,就能武裝起來,源源不斷拉上戰場。

江南集團最強大的地方,不在強大的火器和科技,而是在完全超越時代的組織能力上。這個趙昊二十年苦心打造的強大集團,對自身潛力的調用能力,是同時代最優秀政權也望塵莫及的。

而且隨著無線電技術投入使用,集團的組織力必然更上一層樓,這才是他們必勝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