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高嶺之花

這嶺南的天,說變就變。

眾人說話間,望江亭外便下起了雨。億萬顆水珠自陰雲而降,灑落在亭頂瓦當上,發出清脆的聲音。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再看江上輕煙淡淡,片片帆影籠罩在雨幕之中。雄偉的廣濟橋處也煙雨蒙蒙,宛若海市蜃樓一般。

一眾潮州縉紳卻無暇欣賞這寫意山水般的美景,他們只關心,趙公子的工廠生產什麽?

“當然是什麽賺錢生產什麽了。”趙昊含笑反問道:“這還得向諸位行家請教呢。”

“當然是外銷品了。”要是說起這個,潮州的縉紳們可就不困了,你一言我一語的為趙公子獻計獻策開了。

“潮州人少,有錢人更少,所以在本地除了賣生活必需品,什麽都賺不到錢。”便聽潮州首富,城西嶽家的當家人嶽雲朋道:“因此一要看廣州城裏什麽銷路好,二要看距離潮州最近的漳州月港什麽銷路好。而這兩處地方,最急缺的,永遠是絲綢瓷器之類的外銷品。”

“潮州太熱,種桑養蠶不太合適。”趙昊便笑道:“那咱們就先生產瓷器吧。”

“生產瓷器啊……”嶽雲朋聞言,不禁感慨的如數家珍道:“我們潮州的瓷器,可是有上千年歷史了。我們從唐代就大規模生產青白釉瓷器。到了宋代,瓷窯遍布州城四郊,方圓達十五裏。僅筆架山一帶,就有瓷窯九十九座,號稱‘百窯村’!”

“是啊,是時韓江兩岸,煙囪林立,號稱‘沿江十裏,煙火相望’,蔚為壯觀。”劉子興也一臉緬懷道:“據說當時,從廣州外銷的瓷器,有三分之一都來自我們潮州。可惜這些場面只能在府志中看到了,想要一睹昔日的繁華,不知此生還有沒有機會?”

“這正是我想問的。為什麽現在潮州的瓷器銷聲匿跡了?”趙昊反問道:“聽說連你們在屋頂上嵌瓷用的碎瓷片,都得從景德鎮訂購。”

“唉,一個是韃子進中原後,強行把潮州的瓷工都遷走了。二來那時候,府城和韓江兩岸的瓷土也沒了。”縉紳們一聲嘆息道:“巧婦難為無米炊啊,剩下的工匠們迫於生計,要麽改行,要麽搬去佛山之類能用得上手藝的地方。久而久之,潮州已經沒有大規模的燒窯了。手藝人也失了傳承,弄得現在老百姓都不知道,我們曾是跟景德鎮齊名的瓷都呢。”

“這樣啊……”趙昊點點頭,他終於明白了,為什麽大名鼎鼎的潮州瓷器,在唐宋和明清中間,有一個明顯的斷档。

他起先還以為,是元朝為了壟斷瓷器外銷的利潤,強遷天下各地方窯口的工匠,到景德鎮集中制瓷的緣故呢。

明朝的皇帝也因襲了元朝的做法,將景德鎮的瓷工全都列入匠戶,讓他們世世代代在景德鎮燒窯。這樣非但便於管理,而且皇帝想要龍泉窯汝窯鈞窯瓷厭勝瓷什麽的,只消命內廷下令景德鎮燒造即可,方便至極。

至於這樣是否會毀掉全國各地的制瓷業,影響當地就業和經濟,從來不是皇帝們考慮的問題。當然,他們也不懂這個……

沒想到,燒窯的資源也枯竭了。怪不得潮州制瓷業,會在明朝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呢。

不過趙公子有大預言術,他可是知道的,到了萬歷年間,潮州的制瓷業又會再度興盛,且一直從明朝延續到清朝民國和新中國。潮州瓷器再度全國聞名。

所以很顯然,潮州的瓷土礦還有的是,只是府城附近,或者說韓江平原上暫時挖不到了罷了。

但隨著隆慶開關後,占外貿品一半以上的瓷器,從月港源源不斷輸往海外,換回海量的白銀。肯定會驅動著酷愛發財的潮州人,重新尋找新的礦點……

……

“不要緊。”趙公子給潮州縉紳鼓勁道:“我們江南集團有豐富的瓷土礦,還有強大的運輸船隊。實在不行,往潮州每月運個十船八船,不就夠你們燒的了!”

“那可真是太好了!”縉紳們感激不盡的紛紛向趙公子道謝:“公子和江南集團,真是救苦救難的活菩薩啊!”

“都是為了發財,只是想帶大家一起發財罷了。”趙公子謙虛笑道。在潮州是可以大大方方說‘發財’的,不用像在江南那樣,還得打上為國為民的幌子。

“哈哈哈,我們肯定要積極響應啊。”果然,潮州佬們對發財是真愛啊,紛紛摩拳擦掌起來。

“不過呢,遠途運輸一來成本太高,二來海上雲波詭譎,所以不到萬不得已,還是在本地有礦源的。”趙昊看過答案,說話自然有底氣。

“據我說知,燒瓷的高嶺土礦,應該在山區居多吧?潮州群山環繞,不知以前有人勘探過山裏了嗎?”

“有,而且儲量肯定不少。”嶽雲朋給他個肯定的答案道:“幾十年前,我爺爺那一輩上,就在飛天燕發現一個很大的礦,據說開采出來,夠用好多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