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氣預報

單說這氣象預報工作吧。貝培嘉已經在南京雨花台、蘇州洞庭東山和崇明島,以南京欽天監的名義成立了三座觀象台,為金陵、蘇州和崇明島預報天氣。

占蔔晴雨本就屬於欽天監的業務範疇,商朝時的甲骨文上就記載著‘壬寅日占蔔,癸日下雨,接著會起暴風’。

不過欽天監要是只靠占蔔來預報天氣,多少腦袋都不夠砍的,所以他們會有許多‘輔助手段’,通過觀測風雲變幻來預測天氣變化,並總結出一套系統的預報方法。

比如《呂氏春秋》就將雲分為‘山雲、水雲、旱雲、雨雲’四種,對預示著不同天氣的雲進行了簡單分類。後人還根據雲層的薄厚、顏色總結出了一系列天氣和氣象諺語。

諸如‘天上灰布雲,下雨定連綿’,這是‘雨層雲’;‘黑豬過河、大雨滂沱’,這是‘大塊碎雨雲’;‘炮台雲,雨淋淋’,這是‘堡狀高積雲’;‘天上鯉魚斑,曬谷不用翻’這是‘透光高積雲’;‘棉花雲、雨快淋’,這是‘絮狀高積雲’……對雲的觀測研究已經十分到位了。

他們還會利用動物的行為和器物的變化來預測天氣。比如‘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將有大雨到’。

還會自行制作工具預測晴雨,比如將幹潔的棉線緊繃於木台上。如果棉線忽然變得松弛,說明濕度陡然上升,這預示著今明兩天將有陰雨。

再比如漢時張衡就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風向儀‘候風銅鳥’——即在空地上立一根五丈高的杆子,杆子上裝一只可靈活轉動的銅鳥,依據銅鳥的轉動方向預測風向和風力……

一代代陰陽人積累下了豐富的經驗,基金會負責此項的老陰陽人,預報準確率能高達十之七八。

貝培嘉還根據《初等物理》上的知識,引入了利用氣壓變化預測天氣的概念,並制定了‘五元預測法’,即收集氣溫、風速、風向、濕度、氣壓的變化數據,來綜合分析預測天氣。

至於這五種數據的收集。玻璃汞柱溫度計早就由西山島研究中心制出了。

候風銅鳥可以測定風速風向。

濕度計也是漢朝就有的,《史記》中記載了一種天平裝置,天平兩端放有土和木炭。當天氣幹燥時,木炭輕,天平就往土那邊傾斜;當天氣潮濕時,木炭變重,天平就往木炭這邊傾斜……與西方十五世紀發明的濕度計完全相同。

貝培嘉又對此稍加改進,將木炭換成了幹燥的棉花,土換成砝碼。這樣就能根據棉花吸收水蒸氣的多少,測定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了。

至於氣壓計,《初等物理》之‘氣壓’一章中,就講解過水銀氣壓計,原理很簡單。不過研究中心還有幾個難關未攻克,比如避免水銀蒸汽泄露的問題。所以暫時只能用正文後的小實驗來暫代。

就是將豬尿泡蒙在空碗上紮好,在蒙皮表面粘一根長長的麥稈。然後在碗旁立一根竹尺作標尺。這樣氣壓發生變化時,蒙皮隨之收張,麥稈就會略微移動,便可通過它另一端在標尺位置的變化,讀出氣壓是升是降,幅度如何了。

這種方法雖不精確,卻有很好的輔助判斷作用。多管齊下之下,如今氣象台對次日的天氣預報準確度已經相當之高,很快得到了三地百姓的依賴,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信息了。

每日傍晚,氣象台會派人將預測的次日天氣,通知地方上的更夫或者報曉頭陀們,由他們在打更時發布。所以這些地方的打更詞,便從作用不大的‘天幹物燥、小心火燭’,變成了更加準確的天氣預報——

諸如‘梆梆梆’,“明日下雨,宜打孩子……”這種。

……

此外,氣象台還會發布各種災害預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台風預警了。

每年夏天的台風都會給江南地區造成很大的損害,以至於風汛來臨時,應天巡撫都要從金陵移駐蘇州指揮防台,台風之害可見一斑。是以江南百姓稱其為‘颶風’。

漕糧海運之後,台風的危害就更大了。別看那些千料海船大若樓房,但在台風帶來的狂風巨浪中,脆弱的跟一片樹葉也沒差。之前海運之議屢次造沮,‘海上風波險惡,糧船動輒傾覆’便是最重要的理由。

趙公子不得已提出,一切損失由皇家海運自擔,這才打消了朝廷的疑慮。但如今船隊上百條船,數千水手,每次去程運二十萬石糧食,一萬五千噸貨物,返程運三萬噸貨物——遭一次台風就得損失十幾萬兩銀子,趙公子和集團再有錢,也遭不住啊。

所以他命令貝培嘉在山東威海成山頭、耽羅島、崇明島、浙江舟山、溫州南麂島,福建泉州澎湖島,設立了六處台風預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