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以鄰為壑

一萬裏束水成溇,兩千年繡田成圩。

船行吳淞江上,吳承恩向趙昊講解道:

“原先太湖出水流速很快,瓜涇口和吳淞江上遊幾乎沒有泥沙淤積。但從開鑿大運河之後,蘇州生齒日繁,商貿發達,便又在下遊水系修築了很多長橋、長堤和挽道,大大減緩了太湖出水流速,於是泥沙淤積嚴重,地勢低窪的南岸便成了灘塗。”

“嗯。”趙昊點點頭,聽得十分認真。

“後來人們把灘塗改造成了圩田。”吳承恩指著江堤。

“他們先在淤泥地上,開挖一條溝渠,然後在溝渠兩岸用竹子和木頭做成兩道透水的擋墻。這樣泥土裏的水份透過竹木圍籬滲入溝渠,也就是所謂的‘溇港’中。”

“挖出的泥土又堆在湖岸邊,形成一道河堤,新的陸地便出現在了太湖南岸。”

“這個法子好哇,圍出來的地又肥沃無比,蘇松一帶人多地少,誰能不眼紅?於是各縣爭相修築圩田,大肆侵占灘塗。”徐渭冷笑接過話頭道:

“好比這南岸的吳江縣,十幾年前縣城距離湖岸也就是二裏許,如今卻增加到三裏了。這多出的一裏地,就是被侵奪的河道啊。”

“事實上,這瓜涇口也叫南太湖的,湖面浩浩湯湯直接與昆山的澱山湖、澄湖連成一邊的。幾百年淤積侵奪下來,如今只剩下這麽一個喇叭狀的河灣,哪裏還有什麽蓄水功能?”徐渭拍打著欄杆,怒氣沖沖道:

“我要是林潤,頭一件事就是把這些圩田全拆了。”

“你也別太極端了。”吳承恩苦笑一聲道:“其實溇港口都是有水閘的,整個吳江縣十八條溇港就有十八個水閘。這會兒只要打開水閘,就有十八處泄洪口,下遊來水的壓力自然大減。”

“只是這樣一來,南岸的萬頃圩田統統都要泡湯,吳江縣當然不答應了。”吳承恩說著,指一指南面湖堤上,冒雨巡視的一行人道:

“那是吳江縣的護塘隊,每到汛期便日夜巡邏,唯恐他們修的石塘出了意外,淹了自己的圩田。”

“石塘?不是泥巴堆的嗎?”趙二爺插嘴問道。

“泥巴哪有石頭結實?”徐渭聞言大笑道:“人家早就換成百裏石塘了!”

“百裏,這麽大手筆?”趙二爺吸了口冷氣,難道某位吳江知縣也像我兒一樣有鈔能力?

“是前後數任知縣,花了幾十年時間修的。”便聽徐渭哂笑道:“這可是保全縣平安的大好事兒,要立功德碑,進鄉賢祠的。還能名正言順從裏頭撈錢,當然沒人肯落下了。”

“他們自己倒是不淹了,可太湖水全都跑到我們下遊來了。”吳承恩嘆口氣道:“這就是孟子所說的‘以鄰為壑’啊。”

“昆山縣就看著他們以鄰為壑?府裏也不管嗎?”趙守正氣憤問道。

“民間每年不知要為此事打多少次架,不然吳江縣怎會組織護塘隊?”吳承恩苦笑道:“昆山知縣也到府裏告過狀,別說拆掉石塘了,就是求他們在汛期開閘泄洪都不同意。”

“人家理由也很充分,修石塘就是為了防汛,哪有開閘泄洪淹了自己的道理?”吳承恩又兩手一攤道:“還有個根本原因,兩百年前夏元吉治理太湖時,圩田都是屬於官府的。上頭一聲令下,就能直接開閘泄洪,淹了圩田進行分洪。”

“但這一二百年間,官家的圩田早就被豪勢之家瓜分私吞了。他們怎麽可能為了別的縣的百姓,犧牲自己的利益?”

趙昊默默點頭,湖畔圩田過多,又不能承擔圩田本身的泄洪功能,下遊自然深受其害。

“吳江縣的人還振振有詞說,修堤禦水天經地義,昆山也可以修堤啊,又沒人攔著。”吳承恩輕嘆一聲道。

“那為什麽不修呢?”趙守正追問道。

“沒錢唄。”徐渭覺得自己的東家煞是可愛。“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修堤?何況吳江只需要修單堤即可,你昆山的情況有多復雜?吳淞江曲曲折折貫穿全境,頭頂還懸著兩個湖,下頭還有條婁江。地勢又低,還想修堤?做夢去吧。”

“哎,我昆山為全府泄洪,鄰縣非但不感謝,反而還以鄰為壑,百般嘲諷,真是世風日下啊。”趙二爺長嘆一聲,不禁為昆山百姓鳴不平。

……

說話間,官船進入了昆山縣境。

丈許高的石塘拱衛魚米之鄉的景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滿眼浩浩湯湯的黃泥湯。

那是自數裏外的澄湖中溢出的湖水,順著地勢緩緩淌向吳淞江。東南面還有個更大的澱山湖,兩個湖裏漫溢的湖水,可以覆蓋四分之三的昆南。

眼前大片的稻田、桑樹、道路、村莊,全都被泡在了黃水裏。

漫天大雨中,成群結隊的百姓挑著扁擔,推著大車,攜家帶口,牽著耕牛,沿著田間地勢較高的壟溝,艱難的在泥濘中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