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6章 呂布:死前也要殺個可汗墊背

呂布心裏很清楚,今日之戰,面對近十倍的敵人,唯一的生機就是斬首行動,把鮮卑可汗殺了。

或許能讓鮮卑人群龍無首、失去統一指揮,從而給並州騎兵以亂中突圍的機會。

被逼出了生死潛力的呂布,所爆發的戰鬥力當然也是非常驚人的。饒是鮮卑人突騎千群、層層疊疊逡巡攢射遲滯,

甚至把大地都射成了如同白蘆葦蕩子一般、白毛毛地一片箭羽。漢軍騎兵依然是以一個楔形陣勢沉穩地逼近、在鮮卑人中軍大陣上撕開一個口子,推進得不屈不撓。

呂布麾下的騎兵,鐵甲比例不是很高,朝廷沒有成建制地配給,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呂布還是通過種種渠道,自行出資購買了一部分裝備。

自從十年前天下統一之後,水力鍛錘的鋼鐵鍛造技術,也漸漸在中原大地上擴散開來。預熱空氣的熱風窯煉鋼、相對新式的高爐煉鐵,這些技術也不再限於在關西地區部署。

哪怕這些工坊,也都是被政府控制的,但總有優質鋼鐵會被以偽造的用途渠道賣出去。呂布軍中新增的鋼鐵鎧甲,也都是這樣巧立名目買鋼材、再自建新式鍛造工坊鍛出來的。

在大統一王朝的環境下,地方部隊的武器理論上當然應該是朝廷統一配屬。但呂布這兒屬於特殊歷史時期的遺留問題,他跟朝廷之間是保持了邊貿的默契的。所以劉備也對這個個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沒有徹查,再往後就不允許了。

關羽張飛趙雲的裝備,都是朝廷統一分配的,給你什麽就用什麽,關張趙也從來不會自建軍工,那是大忌。作為中興公爵,這三個武將都知道如何給後世當好“君臣相得”的正面榜樣。

這樣的環境之下,呂布軍中好歹還是湊出了百余套規模的全身鍛鋼板甲、和千余套數量級的鋼質胸甲。跟關張趙相比,他的鐵甲率只有那些嫡系武將的不到兩成,但跟蠻夷比比還是非常強了。

另外,因為這一次呂布軍是奔襲六百余裏、來鹽湖邑截擊燒掠,作戰距離過遠,本來就不適合大批量使用鐵甲重騎兵。

傳統的長途數百裏奔襲,輕騎兵就要一人雙馬甚至一人三馬換著騎,視趕路快慢的需求而定。

但是在後世的西方、當板甲騎士出現後,很多騎士老爺都需要養六匹馬之多——

騎士本人需要兩匹馬輪流換著騎用於趕路,到了戰場上再專門騎一匹平時閑著不用馱東西、只在戰時沖鋒用的馬。

剩下的三匹馬,則是輪流供騎士的一名扈從來騎,以及幫助騎士馱運他的全身板甲。

如今呂布麾下的部隊,不存在成建制的“騎士扈從”制度,只有高級軍官可能有這樣的待遇。但綜合算下來,那些裝備了全身板甲的軍官,也得配屬五匹馬,才能跟上輕騎兵大部隊的速度。

這樣算來,就算呂布有超過兩千副的胸甲、或者超過三五百副的全身板甲,他也不可能全部帶來參加這種超遠距離奔襲任務,除非他付出“讓總作戰兵力人數進一步減少、騰出戰馬”的代價。

那樣的話,可能呂布能動用的決戰戰兵人數,會跌到一萬人以下,這是作戰半徑和後勤難度決定的。

就好比“航母戰鬥機在更遠的作戰半徑下執行任務時,有時必須多掛副油箱、少掛彈藥、導致打擊火力下降”。適合自己的武器配置比例才是最好的。

這個道理,呂布懂,拓跋力微也懂。所以拓跋力微才特地把呂布勾引放進來、深入草原六百裏再決戰。為的,就是讓呂布“為了作戰半徑而放棄一部分戰鬥力”。

同樣的兵力人數,如果是在陰山南北、外長城沿線廝殺,呂布軍絕對還能再增強三四成的防禦力,而不是以現在這種被自我設限削弱過後的狀態迎擊。

呂布軍很快為輕裝疾近的裝備配置,付出了比較慘重的代價。

一批批的漢軍騎兵,在沖鋒的過程中,沒法像趙雲關羽的鐵騎那樣、幾乎無視遠程箭矢,或多或少帶傷掛彩,沖鋒陣型也漸漸零落,不得不調轉矛頭跟那些惡心人的逡巡突騎對射對攻。

原本趙雲的鐵騎跟鮮卑人陣戰時,打出接近一比十的傷亡比,都是正常的,至少也是遠超一比五,

而且大部分鐵甲騎兵的傷亡,還都應該是“戰馬被射倒,人摔下來摔傷”的節奏,很少有鐵甲騎兵能被直接斬殺射殺。

呂布這邊,此消彼長之下,竟連一比五的傷亡比都打不出來,漢軍雖然裝備還是有優勢,卻沒那麽明顯。那些裝備皮甲和錐頭鋼箭的並州騎兵,最多殺傷了三四個敵人之後,就被亂箭攢射倒下了。

一萬多呂布軍騎兵,在最初半刻鐘的往復沖殺下,就付出了超過四位數的墜馬死傷,還有更多輕傷後咬牙堅持、確保不墜馬的輕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