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5章 給蠻夷帶來文明

李素在句章盤桓準備了月余,每天處理些地方政務。

建造中的新船也終於趕工下水。在最後的舾裝階段,李素還親自進行了一些對上層建築小修小補的改良指點。

李素也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對於船體的主結構他壓根兒不敢亂指揮,而且船當時都造了一大半了,任何折騰都有可能帶來反效果。就算有什麽好想法也不急於一時,將來可以在後續的艦隊建設中實現。

所以李素的改良,僅僅是點撥工匠們如何更好的設置飛桁和船帆。比如之前漢人造的海船,普遍都沒有考慮過“通過桅杆上橫向架設的、長度超出船體寬度的飛桁,來架設比船體更寬的船帆”。

當然,這也跟華夏文明自古用硬帆,所以軟帆、橫帆應用經驗不足有關。

同時期中東地區和東地中海羅馬人的帆船,即使有橫帆,也很少會明顯超出船寬、設置左右並列多排船帆的。

這玩意兒在歐洲,也是到了後世蓋倫船出現的時候,才得以普及完善。

船帆最寬的蓋倫船和飛剪船,帆的寬度能達到船體的三倍,等於是往船的左右兩側又都各自淩空伸出去船寬那麽遠,受風面積大增,對風力的利用率也倍增。

李素如今提前提出這些設計理念,對船體結構不用傷筋動骨,就加長一下桅杆上的橫桁即可。哪怕帆太寬在大風的時候容易不穩,也只要把帆卷起來一部分即可,實在遇到暴風還能把橫桁砍斷一截丟掉,所以非常安全,純屬有利無害。

就是上桅杆操作的水手會比較危險,華夏古人還沒有海船水手需要上桅頂甚至橫桁作業的,但這完全可以通過加錢來解決,李素也知道海軍海商都需要高待遇來聚攏人才,這方面一貫建議劉備不能吝嗇。

哪怕到了歐洲的大航海時代,桅頂作業的水手薪水也是最高的,能比甲板作業高兩三倍。那畢竟屬於高空作業嘛,還是在大風環境下、沒有安全保護,當然要多給高空作業費。

考慮到早期航海的危險性、船的技術還比較差、抗風浪也不好,如今大漢普通海軍水手的軍餉薪俸,至少是國家規定的徭役工價的六七倍。

租庸調輸法規定的徭役工價是每日二十錢、年服一個半月徭役折抵九百錢。

海軍基層水手的工價就達到了每月四千錢,一天相當於一百三十錢。

如今李素搞出了第一批“高空桅杆作業人員”,工錢比普通水手再翻三倍,就等於徭役官價的二十倍了,一天就有四百錢,每個月一萬二。危險性也有目共睹了,比如第一次啟航就有被大風吹得墜海而亡的。

但探險事業嘛,總歸是有危險性的,李素也得設法激起漢人的探索欲。

……

最終,五月初的時候,李素終於得以趕上新船的完工、趁著初夏的順風,率領護航船隊一起拔錨起航。

整個船隊中,用改良後技術新造的船,也就幾條,剩下大部分還是之前的大福船,畢竟造船也不可能那麽快。

最好的新船,只要保護好李丞相和諸葛使君這些金貴文官的安全就行,

普通將士們水性武藝精熟,坐老式船也不怕。畢竟他們都跟著甘寧走這條航路四五個來回了,有經驗了,意外概率自然降到最低。

李素本人內心還是挺激動的,因為穿越到這個世界整整二十年了,他還是第一次親自出海遠洋航行——

十年前在交州時,他倒是第一次體驗過海船,那時還是魯肅造的,但僅限於開出海岸線近百裏,晃悠觀光一圈,連在海上過夜都不用那種。

如今是要跨越東海一次性航行兩千多裏地,難度和刺激程度不可同日而語。

起航後不過大半個時辰,站在船艉樓上就已經看不見遠去的陸地了,

李素稍稍有些忐忑,在艉樓最豪華的那間艙室裏徘徊了一刻鐘,覺得坐不住,就親自去了主桅杆中部的瞭望平台,那兒比船艉樓又高出三四丈,所以更能瞭望及遠。

主桅杆上一共有上下兩層瞭望台,下面的一個在主桅主帆和主桅頂帆之間,沒有弄成那種露天的平台,而是特地做成箱籠式結構,

裏面可以站好幾個人,跟後世那些高層建築的旋轉餐廳,或者說跟電視塔的觀光層差不多。

別的船都不是這麽設計的,只有李素的旗艦等少數幾條未來可以承擔艦隊指揮任務的船做成這樣,也是便於四體不勤手無縛雞的文官登高觀察。

再往上、隔著三丈高的主桅頂帆後,在頂帆再上面,也還有一個瞭望台。

但那地方就不是封閉式的了,只是籃式,上面沒有頂,風會非常大,那是給高空作業的操帆手和瞭望手攀登的。

而且上頂桅瞭望的人嚴格要求體重不能超過250漢斤(大約當代110幾斤),個子也是矮一點好,比較靈活不易招風墜落,最好六尺左右(1米45)